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1|回复: 0

2015心理学考研:社会心理学知识点(15)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28 12: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五章社会态度及其改变
  第五节关于“态度形成”的理论
  1、学习论——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 两种强化:正与负。青少年:同伴赞许(强化)的作用比父母反对的作用要大得多
  ◆ 模仿学习:初级学习形式。从态度的外部特征(言谈、举止)——态度的内涵(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人格等)
  ◆ 鉴别学习:掌握了社会规范,形成了自己的评价系统之后。
  2、诱因论
  观点:态度的形成是人们权衡利弊的结果;外部诱因的强度决定人最终的态度。
  1)认知反应理论(cognitive response theory)
  格林沃尔德(A.G.Greenwald) ,1968、佩蒂等(R.E.Petty,T.M.Ostrom & T.C.Brock),1981 人对沟通所作的反应受个人思想的制约,这些思想(即个人的评价、认知)决定着人们沟通的结果——是否改变态度。
  2)期望——价值理论
  ◆ 爱德华的期望-价值理论,1954,《决策理论》,认为态度即是决策的结果,决策是深谋远虑的结果,同样,人的态度形成过程也是个人为得失深谋远虑的结果;态度形成过程是理性的主动决策过程,而非学习论那样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
  3、认知相符论
  观点:人的信念或态度如果与其它观点、自身行为发生矛盾,就会有一种动力倾向性推动其进行自我调整(改变信念、态度,或否定其它观点与行为),以达到或恢复认知上的相符和一致。
  1)海德(F.Heider)的P—O—X平衡论
  ◆心理活动是人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个人处于不平衡态,就会体验到不愉快,其所引起的动力将驱使人将不平衡态转化成平衡态。
  2)纽科姆的A—B—X模式T.M.Newcomb,1961,1968
  此模式同于海德模式。
  3)认知不协调理论,费斯汀格1957
  ◆当人的两个认知因素处于第二种情况时,人就会感到不舒适和紧张,并力求减缓这种紧张。
  由认知冲突引起的内心不自在的状态,称作“认知不协调”现象。
  ◆认知不协调引起态度的改变
  ◇ 改变或否定两个认知因素当中的一个(行为意向、行为的改变或观念的改变)
  ◇ 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减弱其中一者或两者的重要性与强度
  ◇ 在不改变两个认知因素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或几个新理由
  ◆“强制顺从的认知性后果”实验L.Festinger & J.Carlsmith,1959
  ◇ 实验结果:高奖赏组和控制组很少有人撒谎;低奖赏组被试则大多认为工作有趣、愉快。◇ 结果解释:认知失调则认为,高奖赏组以辩解性理由调整认知不平衡(高报酬使之没有了撒谎的理由);低奖赏组找不到不撒谎的理由(工作本来无趣,报酬又低),认知不平衡产生,于是改变了态度(由对工作的不满——满意)。
  态度的测查
  1、总加量法2、社会距离尺度法3、语义分析法4、投射法5、生理反应法
  希望大家能够用心去记忆上面的内容,把握好社会心理学的每一个章节重点要点,争取为心理学专业考研打好基础,赢得一个理想的分数,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26 07:33 , Processed in 0.072613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