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3|回复: 0

2015心理学考研:社会心理学知识点(2)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28 12: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社会化
  社会化是社心的中心课题,也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问题。
  第三节 社会化过程的分析
  1.个体社会化发展是不平衡的――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2.个体社会化进程体现了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辩证统一-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在实践活动中统一对个体社会化发生影响。
  3.个体有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同样环境中,每一个体会有不同表现,这说明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第四节 社会化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本能论)
  1.精神分析中关于个体社会化的论述――(1)三个层次中“超我”即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从社会化角度看,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2)超我是从自我中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形成的。
  2.新精神分析理论关于社会化的论述――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不只到四五岁,而是贯穿一生,人格发展经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矛盾,核心问题,矛盾解决了人格才会进一步发展。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论)
  1.皮亚杰观点――发展是由一个一系列带有普遍性的阶段组成的规则的过程。个体所处的环境在其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体在环境的作用下,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沟通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介因素,个性就是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形成。
  2.科尔伯格――儿童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角色、经验与他人有不同之处,于是就会调整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3.最近的进展――“认知策略”的提出。通过与他人的接触,通过大量的观察,儿童逐渐掌握了关于他人在什么情形下做出何种反应的知识,这就是认知策略。当这一认知策略影响到儿童行为时,它就成为社会化过程中认识上的中介因素。
  三.社会学习理论(学习论)
  强调个体社会化是一后天习得的过程。班杜拉与沃尔特斯提出的。反对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个体是通过“加强-惩罚”的方式获得。
  他们通过实验其结论有说服力,且充分肯定了教育的作用;但他没有看到个体的内在中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中公考研祝愿大家踏实复习,厚积薄发。充分理解掌握高频知识点,打造专业课复习的体系,最后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赢得2015考研的胜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26 06:23 , Processed in 0.072795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