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7-5 20:42:49

听觉理论

博仁教育根据心理学考研大纲解析,为心理学考研学子解析普通心理学考研知识点:
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
频率理论是1886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来的。这种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的振动频率与声音的频率相同,从而决定了神经冲动的发放频率。
缺陷:
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超过1000Hz以上的声音是不符合的。
(2)共鸣理论
这是赫尔姆霍茨提出的一种理论。
他认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因为也叫位置理论。
缺陷:
共鸣理论主要根据基底膜的横纤维具有不同的长短,因为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但是这种根据并不充分。人耳能够接受的频率范围是20Hz到20000Hz,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比为1000:1,而基底膜上横纤维的长短之比仅为10:0。可见,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3)行波理论
20世纪40年代,著名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赫尔姆霍茨的共鸣说的合理部分,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
缺陷:
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一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当声音频率低于500Hz,它在基底膜的各个部位引起了相同的运动,并对毛细胞施加了相等的影响。有人认为,声音频率低于500Hz,频率理论是对的;声音频率高于500Hz,位置理论是正确的
(4)神经齐射理论
20世纪40年代末,伟弗尔提出。
伟弗尔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何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听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