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7-25 15:13:39

2000年考研政治文科真题解析之材料题(一)

  六、材料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35.以下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一组材料:
          材料1
          1979~1991年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小阶段;
          1979~1984年,是经济调整与改革的起步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其重点是农村改革,核心是解散人民公社、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则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创办了经济特区,对国企放权让利,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与经济责任制。
          1984~1988年,是推行全面经济改革的阶段,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成为主要形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期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从宪法上确认与保护了私营经济,国有企业探索了租赁制、股份制,新工人实行劳动合同制,颁布《企业破产法》,价格管理由过去的调整为主改为放开为主,农产品生产由统购改为合同定购。
          1988~1991,这一阶段的主线是治理整顿、维护稳定。在微观层面上,市场化程度仍在提高,定量票证逐步消亡,非公有制经济仍在以各种形式发展。1990年底上海、深圳成立了证券交易所,1991年底已有14家上市公司,1991年中国第一只B股向海外发行,等等。
          1992年之后中国市场化改革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这一时期,市场化水平有了迅速提高。放开粮价、汇率并轨、分税制出台、颁布公司法、合同法等。1997年之后国企改革进入了最后攻坚阶段,我国的市场化改革正不断向纵深发展。
          材料2
          ①改革以来,我国大幅度减少指令性计划,总体上实行指导性计划。目前,已全部取消了农业生产领域的指令性计划,工业指令性计划产品也由1980年的120种减少到目前的12种,仅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1%。
          摘自《瞭望》1999年第39期
          ②三种价格形式在各类商品定价中的比重
          
       
               

       
       
               
       
       
                  ②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学史专家安格•麦迪逊的计算结果,中国的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1952年为5.2%,1978年5.0%,1995年这一比重超过11%。这是因为1978~1995年期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上升为7.49%,而世界GDP平均增长率下降为2.7%。

kyone 发表于 2016-7-25 16:48:39

分页标题#e#
       
       
                  摘自《瞭望》1999年第39期
       
       
                  ③我国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以及钢、煤、水泥、化肥、电视机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棉布、化学纤维产量居世界第二位;茶叶、大豆、甘蔗产量居世界第三位;糖、原油产量分别居世界第四、五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经上升到第七位。
       
       
                  根据《瞭望》1999年第39期资料整理
       
       
                  ④改革开放这二十年,告别了“大锅饭”,告别了凭票供应,告别了缺衣少食的贫困年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1949年到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增加到2162元,提高了48倍,其中最近这二十年,就增加了2028元。城里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1949年年人均现金收入不足100元,1957年达到254元,1978年提高到343元,1998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25元,扣除物价因素,最近这二十年实际增长2.2倍。
       
       
                  摘自《瞭望》1999年第35期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1,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2分)
       
       
                  ②根据材料2,概括我国经济运行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2分)
       
       
                  ③从材料3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发展带来的变化。(2分)
       
       
                  ④综合材料1、2、3,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及为什么选择这一目标。(4分)
       
       
                  【答案】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改革。(2分)
       
       
                  (2)我国经济运行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转变,市场开始的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2分)
       
       
                  (3)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迅速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2分)
       
       
                  (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这一目标,是因为市场经济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形式。(4分)
       
       
                  【分析】本题考点: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问,结合材料1。材料已明确指出,我国的改革性质是“市场化改革”,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革。但这种改革不是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逐步展开的。具体而言,其特点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
       
       
                  第二问,结合材料2。材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指令性计划的减少,二是市场调节价格已经成为各类商品价格的主要部分。由此可见,我国经济的运行已从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已由市场调节,说明市场开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第三问,结合材料3。材料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我国GDP和人均GDP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生产力提高的集中表现;二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三是反映了人民生活方面的重大变化。综合这三个问题,表明我国的生产力发展了,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kysix 发表于 2016-7-25 17:09:40

分页标题#e#
       
       
                  第四问,综合材料1、2、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资源配置方式。与计划经济相比较,市场经济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它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形式。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使之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编者按】考研政治和英语、数学的复习规律有着很明显的不同,英语,数学以及专业课都需要一个长期的基础过程,而政治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讲不存在基础好坏的差别,记忆性的内容较多,所以只要认真复习都可以过线。关于这门课大多数同学开始复习的时间都比较晚,所以在冲刺阶段就要增加复习时间,只有这门课是可以在短期内提高较多分数的。所以说冲刺阶段,应该保证每天三个小时的政治复习时间,如果是专业课压力不大或是不考数学,还应该考虑再相应增加一些时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00年考研政治文科真题解析之材料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