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7-25 15:11:09

200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三)

  21.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是指
  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地主大资产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2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面临的特殊困难是
  A.党的理论长时期准备不足
  B.中国社会封建思想的影响
  C.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革命者大量入党,使党处于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
  D.共产国际在一段时期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23.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通过的政治报告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C.发展重工业和发展农业、轻工业之间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4.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
  A.体现时代性  B.把握规律性 C.富于创造性   D.注重协调性
  25.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其主要内容有
  A.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 B.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C.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D.服务业全面发展
  26.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A.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B.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C.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D.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
  A.科学执政  B.民主执政 C.依法执政  D.有效执政
  28.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主要内容包括
  A.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 造活力
  B.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C.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D.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29. 从2003年8月至2004年6月,朝核问题第一、二、三轮六方会谈均在北京举行,中国在解决朝核问题上发挥的作用主要有
  A.提出了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总体目标、方向和途径,并得到广泛认同
  B.推动形成了六方会谈框架,现已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
  C.发挥了作为东道主的斡旋和调停作用,得到各方面的肯定
  D.促成了朝韩双方《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的签订
  30.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 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
  A.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B.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C.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D.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三、辨析题
  31. 元代许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惟 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 道:“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答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
  请透过“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这一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对上述材料加以辨析。
  32.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同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样都是一次性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33. 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由1000美元 达到3000美元。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稳定与发展似乎成了两难选择。有人认为,为了确保稳定,就要限制发展。
  请结合材料,辨析这一观点。
  四、分析题
  34. 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 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0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