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考研政治真题解析(文科)
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答案】C
【分析】本题考点: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或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可见选项C正确,A、B、D三项均不对。
2.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A.人的自身需要 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自然属性 D.人的社会关系
【答案】D
【分析】本题考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科学地解决了对人的本质的规定: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因此D项正确。
选项A和C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无法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因此不正确。若离开社会、阶级关系谈人类共同利益,则成为抽象人性论,D项也不正确。
3.上海《新世界》商场的股票,某月某日每股价格为13.30元。该股票价格是
A.股票所代表的投入企业实际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
B.股息的资本化
C.按股票面额可从公司盈利中分得的一部分利润额
D.社会经济、政治形势变化的晴雨表
【答案】B
【分析】本题考点: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
股票价格由两大因素决定:一是股息与利息率的比值,从这一关系看,股票的价格实质上是股息的资本化。二是社会宏观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这一因素影响的不只是影响个别股票的变动,而是整个股市的波动。据此分析,选项B正确,D不正确。
选项A是股票的面值,选项C是股票的收益,与股票价格不是一回事,均不正确。
4.资本主义国家阶级性质的直接表现是
A.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B.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C.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D.政府实施反映资产阶级意志的政策
【答案】D
【分析】本题考点:资本主义国家阶级性质的直接表现。 分页标题#e#
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通过其政党掌握国家政权,制定各种法律和政策,实现其阶级统治。这项政策措施集中体现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因此,选项D正确。
选项A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原则;选项B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选项C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国家阶级性质的经济根源。均不符合题意。
5.“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相联结相混合,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这一观点的主要错误是
A.忽视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必要性
B.未能区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部分
C.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D.不承认中国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区别
【答案】C
【分析】本题考点:中共党内在中国民主革命任务与对象问题上的“左”的错误。
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产阶级,而不是反一般的资产阶级。推翻一般资产阶级的任务,只有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才能进行。题干中王明一段话的中心是认为反资产阶级和反帝反封建要同时进行,其主要错误是“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因此选项C正确。
选项A、B、D都属于错误理解了王明一段话的中心思想,均不正确。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可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
D.可保障社会公平
【答案】A
【分析】本题考点: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此,选项A正确。
选项B、C、D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均不合题意。
7.1995年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0年的25.6%下降为14.4%;而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0年的74.4%上升到85.6%。同时,在进口方面,进口原材料的增幅较大,而进口机电设备的增幅减小。上述材料综合表明,我国
A.机电产品出口条件得到改善
B.进出口商品结构明显优化
C.原材料的对外依赖程度提高
D.初级产品的国外市场缩小
【答案】B
【分析】本题考点: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一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包括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从比较利益的角度看,一国进口商品结构优化表现在“出口方面的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提高;进口方面的初级产品比重提高,工业制成品比重下降。从材料中的数据表明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在明显优化。因此选项B正确。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 分页标题#e#
8.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A.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实现国家统一
C.加强民族团结
D.增强人民凝聚力
【答案】A
【分析】本题考点: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心内容。因此选项A正确。
选项B、C、D属于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具体要求,均不正确。
9.战后60一70年代,国际力量分化改组,西方国家中主张并推行“新东方政策”的是
A.美国尼克松政府
B.法国戴高乐政府
C.西德勃兰特政府
D.日本田中角荣政府
【答案】C
【分析】本题考点:新东方政策。
“新东方政策”是前西德勃兰特政府上台后推行的一条旨在与苏联、东欧缓和的外交政策。因此选项C正确。
选项B、C、D都不是推行“新东方政策”的国家和政府,均不正确。
10. 南北双方高级领导人的对话始于
A.1973年欧共体同阿拉伯国家的对话
B.1975年19个发展中国家和8个发达国家举行的国际经济合作会议
C.1977年“南北委员会”的成立
D.1979年确定全球谈判原则的第34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B
【分析】本题考点:南北对话。
第一次南北高级领导人对话发生于1973年10月“石油危机”之后。在发展中国家多年的呼吁和要求下,1975年12月,19个发展中国家和8个发达国家举行了国际经济合作会议,开始了南北双反高级领导人的第一次对话,即首次南北对话。因此选项B正确。
选项A属于地区集团与国家的一般谈判;选项C是当时一个旨在促进南北对话的民间组织;选项D旨在推动再一次的南北会谈,均不正确。
二、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20分)
1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我思故我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E.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答案】ABDE
【分析】本题考点:主观唯心主义及其本质特征。
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精神”、“心”等)夸大为惟一的实在。A项的哲学命题属于笛卡儿,B项属于贝克莱,D项属于孟子,E项属于康德,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范畴。
选项C是黑格尔的哲学命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与题干不符。 分页标题#e#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E.主从关系
【答案】ABCD
【分析】本题考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表现为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认识关系。在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的基础上又产生出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因此,选项A、B、C、D正确。
选项E认为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主从关系,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
13.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相比较,其区别有
A.买与卖的顺序不同
B.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不同
C.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D. 流通中的媒介不同
E.流通的目的不同
【答案】ACDE
【分析】本题考点: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
比较商品流通公式(W-G-W’)和资本流通公式(G-W-G’),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流通过程不同,前者先卖后买,后者先买后卖;两者的流通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是商品,而后者是货币;两者的流通媒介不同,前者以货币,后者以商品;两者的流通目的不同,前者是为得到不同的商品,后者是为了价值增殖。因此,选项A、C、D、E正确。
在二者的流通过程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相同的,所以B项不正确。
14.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表明
A.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
C.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不是不可以改变的
D.历史有时会向后作巨大的跳跃
E.社会形态更替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
【答案】ABDE
【分析】本题考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伟大的事业,它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是不可避免的。选项A、B、D、E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是正确的。
选项C认为人们可以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错误的。
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
A.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B.决定着精神文明的物质
C.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答案
D.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E.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内涵
【答案】ABD
【分析】本题考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分页标题#e#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人类社会包括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指导意义,选项B、D直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因此,A、B、D项正确。
虽然马克思主义决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但不能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答案,也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内涵,选项C、E不正确。
16.1956年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有
A.不要四面出击,树敌过多,造成全国紧张
B.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C.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E.经济建设必须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答案】BCD
【分析】本题考点:党的八大前后,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提出的重要思想。
本题的正确选项出自《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篇文章。考生须了解这两篇文章的相关知识,方可答对此题。选项B、C、D正确。
选项A是毛泽东在1950年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选项E不是毛泽东提出,而是刘少奇、周恩来等提出的。
17.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是
A.保持高速度增长
B.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C.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D.尽可能减少劳动消耗
E.产品应符合社会需要
【答案】BDE
【分析】本题考点: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
经济效益是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关系,即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经济效益的三个基本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消费;产品必须符合社会需要。由此分析,选项B、D、E正确。
增长速度的高低,生产规模的大小与能否提高经济效益没有必然联系。因此选项A、C不正确。
18.雅尔塔体制解体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上升,主要表现为
A.为争夺世界和地区主导权的斗争日益发展
B.相互问的经济贸易摩擦频繁而激烈
C.文化传统的差异扩大
D.政治体制的冲突加剧
E.民族排外情绪高涨
【答案】AB
【分析】本题考点:世界格局转换时期西方发达国家间关系的特点。
雅尔塔体制解体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矛盾的主要表现为:在政治上,各主要大国都在力争对自己有利的世界新格局,为争夺对世界新格局的主导权展开斗争;在经济上,竞争和摩擦日益加剧。因此,选项A、B正确。 分页标题#e#
文化传统的差异和政治体制的冲突,在西方发达国家来讲虽然存在,但还不是其主要表现,故选项C、D错误。而选项E则离题更远。
19.二战后初期日本的民主改革
A.是按照美国的意图进行的
B.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
C.推动了日本向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转变
D.加强了美国对日本的控制
E.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ABCDE
【分析】本题考点:战后日本民主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战后初期,日本处于盟军司令部的统治之下,实际上是由美军单独占领日本。因此,战后初期日本的民主改革是以美国的意图和需要进行的,其结果是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推动了日本向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转变,加强了美国对日本的控制,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选项A、B、C、D、E都正确。
20.1996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北京会谈的主要成果有
A.决定建立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B.同意建立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定期会晤机制
C.同意成立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
D.决定全面发展两国各领域的双边合作
E.签署中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ABCD
【分析】本题考点:1996年度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1996年4月24日至26日,叶利钦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与江泽民主席就建立和发展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强两国在各领域的双边合作进行会谈。25日,两国元首在北京共同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将发展“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确定两国关系发展方向是“平等信任,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双方同意保持各个级别、各种渠道的经常性对话,并确定在北京和莫斯科建立中俄政府间热线联系。可见,选项A、B、C、D正确。
《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1950年中国和前苏联签订的,与题意不符。
三、简答题。(共2题,每题4分,共8分)
21.简述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确定的今后十五年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
【答案】
(1)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1分)
(2)实现公民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2分)
(3)在全国范围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1分)
【分析】本题考点:1996年度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分页标题#e#
1996年10月7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会议根据全面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要求,分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总结了经验和教训,会议把主要讨论方向放在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方面。只要考生充分复习,解答时应该不存在困难。
22.简评美国的“赫尔姆斯--伯顿法”。
【答案】
(1)“赫——伯法”是美国以制裁与古巴保持经贸关系的外国公司为目的的。(1分)
(2)美国这种把自己的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的作法,违背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美国沿用冷战思维推行强权政治的恶劣表现。(2分)
(3)它遭到了国际社会包括美国盟友的强烈反对。(1分)
【分析】本题考点:1996年度国际重大时事。
美国的“赫尔姆斯—伯顿法”是以制裁与古巴保持经贸关系的外国公司为目的的,是一个典型的霸权主义法律。它沿用冷战思维,违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强迫国际社会接受美国国内法律,俨然以世界主宰自居,必然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
四、辨析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23.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答案】
(1)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2分)
(2)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3分)
【分析】本题考点:历史的必然性与具体历史事件的关系。
回答本题必须抓住“社会历史规律”、“历史事件”、“重复出现”等关键词。回答时可以分成三个层次:首先说明社会历史规律的本质和特点,并阐明社会历史规律的重复性的根据;其次说明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其不可重复性的根据;最后指出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与具体事件不可重复之间的内在关系。
24.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答案】
(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分)
(2)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3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