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考研政治真题解析辨析题一
摘要:考研政治真题不必像英语真题那样逐字逐句的研究,建议把政治真题当做模拟题来做,强化阶段已经复习完了考研政治的五部分所有内容(除时政),所以可以利用历年真题做整套训练,做完以后参照答案,错误的或是蒙猜的题再回到书本或课程中,看错在哪里,重新复习知识点,另外要把错误的真错做好标记,过一段时间以后再回地头重新复习一下。
三、辨析题:31~3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1、元代许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道:“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答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
请透过“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这一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对上述材料加以辨析。
【答案】(1)“该不该摘”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2)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是有区别的,因此,同一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追求也是有层次的,主体(人)对事物的价值要做正确的评价和选择。
(3)价值问题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该不该摘”反映了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
【分析】本题考点: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人的价值是双重的,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人生价值作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就是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我需要中得到实现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中地表现为较高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许衡的做法乍看迂腐,实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做人准则,表现出了很高的精神修养和境界。材料中许衡不摘“道旁之梨”的做法是正确的,值得提倡。其做法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