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浅析:中国哲学史上形而上学观点两例
(本文作者为中公考研辅导名师——付晓敏)形而上学的观点不仅仅存在于西方哲学史当中,在中国哲学史领域内也有类似的循环说,循环说就会陷入到孤立静止的世界之中,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和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就是其中的代表。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可以理解为老子的“理想国”,在小的封闭的国家之中,由于人们断绝了与外界的交流,自己生活在自己的国度之中,因此一切变得和谐,国家也得以方便的治理,甚至在这样的国家,君主可以直接实行无为之道。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形而上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代表。
五德终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五德”是指五行土、木、金、火、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这种循环说,我们可以用简要的语言大致说明:
早期的五行学说,到邹衍发展为“五德终始”、循环相胜的观点。邹衍说“五德从所不胜,虞(舜)土、夏木、殷金、周火”。又说:“代火者必将水”“数备将徙于土”。可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对应的国运,这种国运可以用“土、木、金、火、水”的顺序代表,而国家的更替正是国运衰落,为后者相克而取代的结果,“阴阳消息”的气的运动推动着“五德转移”,又决定着“并世(当世)盛衰”。而这种兴衰,上天是可以给出预兆的:“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这种天人感应论是为周秦之际的新兴统治势力服务的,故“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五德终始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封建王朝的一些最高统治者自称“奉天承运皇帝”,所谓“承运”,就是继承某一“德”运。
然而,邹衍的本意是想从他“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谈”的阴阳五行研究中,罗列出天降的灾祥祸福,来恐吓那些骄奢淫逸、“不尚德”的统治者们“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之施”及于黎庶。但是五德终始说的创立客观上却迎合了战国后期各国君主实现统一大业的心理愿望,为他们提供理论依据。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以秦文公出猎获黑龙作为水德兴起的符瑞,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遂成为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
自秦汉直至宋辽金时代,“故自秦推五胜,以水德自名,由汉以来,有国者未始不由于此说”。但宋金以后,沿袭千余年的五运说最终被逐出儒家政治文化的主流而趋于消亡。可见这种在中国历史上沿用的千年的循环说,正可以用于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之中,是形而上学的典型代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