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政治:马原第二章之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
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下面中公考研政治辅导名师杨攀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二、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
考点20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1.联系的内涵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普遍性。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②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考点21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考点22 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2015考研新增考点)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考点23 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原理(本考点在2012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17题考过)
(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考点24 发展与过程
1.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原理
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1)从形式上看:事物发展的过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2)从内容上看:事物发展的过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3)从地位上看: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2.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考点25 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略)
考点26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第四,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它是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
考点27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
(1)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它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2)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1)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本考点在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34题考过)
(2)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1)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原理)
(3)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考点28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2)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3)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点拨:矛盾同一性的含义与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合起来是矛盾同一性原理,作答分析题时要写完整。
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2)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发挥作用的条件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考点29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它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它还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它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它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基础。
(本文作者为中公考研政治辅导名师——杨攀,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考研复习已经开始了,希望考生能够好好利用,做好规划。中公考研推出2016考研全年集训、半年集训、魔鬼集训、vip1对1、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希望考生参考借鉴。同时,中公考研还推出了考研直播课堂,不用出门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提高复习效率。
相关推荐:2016考研政治马原复习有了它,就这么easy
考点30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本考点在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34题考过)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2.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既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在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4.矛盾解决的形式
(1)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2)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3)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
(4)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考点3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考点32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1.事物存在的质
(1)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属性是一物和他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
(2)认识质的意义: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
2.事物存在的量
(1)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2)认识量的意义:①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②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事物存在的度(本考点在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1题考过)
(1)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点拨:度不是“关节点”,而是“数量界限”。
(2)认识度的意义:①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②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本文作者为中公考研政治辅导名师——杨攀,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考研复习已经开始了,希望考生能够好好利用,做好规划。中公考研推出2016考研全年集训、半年集训、魔鬼集训、vip1对1、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希望考生参考借鉴。同时,中公考研还推出了考研直播课堂,不用出门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提高复习效率。
相关推荐:2016考研政治马原复习有了它,就这么easy
考点33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量变和质变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2.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本考点在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2题,2012年考研真题的第2题都考过)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点拨:注意积累与量变质变相关的名言警句,如“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为山九仍,功亏一篑”。
4.质量互变的规律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考点34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1.肯定和否定
(1)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2)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2.两次否定的原因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3.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
(1)从事物发展过程看,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
(2)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3)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①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②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考点35 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
(2)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
3.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考点36 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点拨: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考点37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1.原因和结果(本考点在2013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2题考过)
(1)内涵: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①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确定又不确定;②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渗透;③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
(3)方法论意义: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2.必然性和偶然性
(1)内涵: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①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区别。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在事物发展中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②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联系。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方法论意义: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点拨:若割裂两者的联系,会犯机械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错误。
3.可能性和现实性
(1)内涵: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可能性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2)现实性和可能性的辩证关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没有可能就没有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点拨: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区分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区分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对人是否有利。
(3)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4.现象和本质
(1)内涵: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惑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具体个别多变的,生动丰富的;本质是共同一般稳定的,单纯深刻的。
(2)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①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②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
(3)方法论意义:因为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因为现象和本质的对立,人们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4)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5.内容和形式
(1)内涵: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2)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①内容和形式相互依赖。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②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3)方法论意义: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本文作者为中公考研政治辅导名师——杨攀,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考研复习已经开始了,希望考生能够好好利用,做好规划。中公考研推出2016考研全年集训、半年集训、魔鬼集训、vip1对1、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希望考生参考借鉴。同时,中公考研还推出了考研直播课堂,不用出门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提高复习效率。
相关推荐:2016考研政治马原复习有了它,就这么easy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