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7-24 22:12:09

2016考研政治:马原第四章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下面中公考研政治辅导名师杨攀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考点1 旧历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对立
  1.历史观
  (1)定义: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2)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为第一性的回答划分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2.唯心史观
  (1)定义: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主要缺陷:①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②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点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所有哲学派别的历史观都是唯心的。
  3.唯物史观
  (1)定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意义: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唯心史观的统治下彻底解放出来,给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把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奠定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
  考点2 社会存在及社会意识的含义、构成及作用
  1.社会存在
  (1)定义: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构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3)作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本考点在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2题考查过)
  2.社会意识
  (1)定义: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2)构成:①根据社会意识的主体和承担着划分,社会意识可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②根据社会意识的低级和高级层次划分,社会意识可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包括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点拨:社会意识形式包含社会意识形态,考生不要混淆。
  考点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1.原理内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2.理论意义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第一,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第二,它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考点4 生产力的含义和内容
  1.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1)生产力水平是生产力量的规定性,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
  (2)生产力性质是生产力质的规定性,它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
  (3)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趋势。
  (4)生产力发展要求与上述三方面的规定性联系在一起,是指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2.生产力的结构
  (1)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
  ①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②劳动对象。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的物体。
  ②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2)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中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点拨:科学技术并不属于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考生不要混淆。
  考点5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1.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点拨:社会关系包含生产关系,两者不可混同。
  2.生产关系的结构
  (1)狭义生产关系是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2)广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3)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考点6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
  因此,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否适合,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不能离开生产力状况和要求,孤立地、抽象地看待生产关系。
  考点7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构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2)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科学依据。
  (3)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自己先进性质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基石。
  考点8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1.经济基础
  (1)定义: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实质: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3)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经济基础的具体实现形式。
  2.上层建筑
  (1)定义: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构成
  ①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思想是观念上层建筑的核心。
  ②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点拨:政治法律思想属于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考生不要混淆。
  ③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政治上层建筑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考点9 国家的起源和实质(新增考点)
  1.国家的起源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国家的实质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3.国家的消亡
  国家和社会完全统一之日,就是国家消亡之时。国家的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考点10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本考点在2012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18题考过)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
  第二,经济基础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从服务方向看,上层建筑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及其经济基础的对立物;从服务方式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调控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调控手段有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从服务效果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第三,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当它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反动力量。
 (本文作者为中公考研政治辅导名师——杨攀,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考研复习已经开始了,希望考生能够好好利用,做好规划。中公考研推出2016考研全年集训、半年集训、魔鬼集训、vip1对1、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希望考生参考借鉴。同时,中公考研还推出了考研直播课堂,不用出门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提高复习效率。
相关推荐:2016考研政治马原复习有了它,就这么easy

kytwo 发表于 2016-7-24 22:31:58


  考点10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对于每一历史时期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拖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都可以从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得到科学的说明。
  (2)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依据,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自觉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考点11 社会形态的内涵
  1.定义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点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2.构成
  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经济基础)、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两者合称上层建筑),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3.表现形式
  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4.属性
  (1)全面性。社会形态既包括经济基础(社会的“骨骼系统”),又包括上层建筑(社会的“血肉系统”)。
  (2)具体性。“纯粹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3)历史性。社会形态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考点12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它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纵向看,表现为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的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2)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是指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其跨越的方向、跨越的限度是受总体历史进程制约的。
  2.从横向看,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各有各自特点
  在现实社会中,每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的民族那里都有自己的特殊表现形式。
  考点13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的客观必然性。
  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定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和规律性的相统一的过程。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们群众的选择性。
  (2)一个民族做出选择的原因:民族利益(直接动机)。‚交往。ƒ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3)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顺应程度。
  考点14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
  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2.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
  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
  3.方法论意义
  我们要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现象,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伟大真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一点没有体现(回:仔细去看,1(2)说的正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本文作者为中公考研政治辅导名师——杨攀,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考研复习已经开始了,希望考生能够好好利用,做好规划。中公考研推出2016考研全年集训、半年集训、魔鬼集训、vip1对1、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希望考生参考借鉴。同时,中公考研还推出了考研直播课堂,不用出门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提高复习效率。
相关推荐:2016考研政治马原复习有了它,就这么easy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6考研政治:马原第四章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