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政治:马原第三章之真理与价值
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下面中公考研政治辅导名师杨攀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二、真理与价值
考点14 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的定义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
2.真理的客观性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1)含义: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主观真理论: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宣扬主观真理论。有两种典型表现: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它们共同的错误都是否定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它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考点15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作为真理,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
(1)任何真理都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人类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点拨: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世界的可知性以及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有条件性,即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真理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
(1)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依存。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转化。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3)既要反对绝对主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认为人们可以一下子穷尽绝对真理,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永恒不变的教条。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怀疑科学理论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是主观随意的东西。
4.真理的具体性
(1)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2)内容和要求: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考点16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1.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本考点在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34题、2012年的第34题都考过)
(1)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
(2)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
(3)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点拨: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2.成功与失败
(1)正确认识往往导致成功实践,但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结果,导致失败。
(2)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只要分析失败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考点1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1)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检验标准既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去寻找,也不能在纯粹客观范围内去解决。
(2)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
2.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的重要补充
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的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逻辑证明只能证明前提条件与结论的一致性,而不能证明它们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一致。
(2)逻辑证明中使用的逻辑法则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获得真理性。
考点18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2)凡经实践证明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3)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1)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2)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3)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
考点19 价值及其特性
1.价值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2.价值的构成
(1)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2)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3.价值的特性
(1)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价值关系的环节包括人的需要、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以及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
(2)主体性。①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具有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②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③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3)社会历史性。这是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4)多维性。主体的结构和规定性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
考点20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
1.价值评价的定义
价值评价即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2.价值评价的特点
(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依主体特点而转移。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类别
评价性认识
知识性认识
标准
价值
真理
反映内容
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
客体本身的状态
目的
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美”的认识
获得关于客体的“真”的认识
评价结果
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
不依主体的特点为转移
3.价值评价的标准
(1)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成功的实践既表明知识性的认识是正确的,同时也表明评价性的认识是正确的,表明评价正确地反映了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关系。
(2)与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的评价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4.价值评价的功能
价值评价具有激励作用、制约作用和导向作用,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实践发展的规范因素,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
考点2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略)
考点22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1.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辩证统一关系的主要表现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2.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本文作者为中公考研政治辅导名师——杨攀,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考研复习已经开始了,希望考生能够好好利用,做好规划。中公考研推出2016考研全年集训、半年集训、魔鬼集训、vip1对1、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希望考生参考借鉴。同时,中公考研还推出了考研直播课堂,不用出门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提高复习效率。
相关推荐:2016考研政治马原复习有了它,就这么easy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