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7-24 22:12:06

2016考研政治:马原第三章之认识与实践

  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下面中公考研政治辅导名师杨攀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
  一、认识与实践
  考点1 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考点2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点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包括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审美关系和价值关系。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2)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
  (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考点3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本考点在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34题、2011年的第17题、2016年的第34题都考过)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可能。主体加工客体信息的思维模式来源于实践。
  认识来源于实践不否认生理素质和间接经验的重要性。人的生理素质是进行实践和认识的物质条件,不是实践和认识本身,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间接经验归根到底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人们接受间接经验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发展不断提出认识新课题。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条件。③实践锻炼提高了主体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用思维模式在脑中重建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具有的未知性质,用实践检验,若理论预言与客体实践结果一致则证明脑中重建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一致。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目的在于更好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过程就是认识价值实现过程。
  考点4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反作用。
  第一,实践活动受意识支配,离不开认识的指导。
  第二,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第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的表现: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
  第四,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两种情况:正确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错误认识误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作用,使实践失败。
  第五,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理论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前途,指导实践进程。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方向。科学理论作为精神力量能推动实践创新。
  考点5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形成一条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2.唯心主义先验论
  (1)唯心主义先验论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形成一条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2)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考点6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1.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1)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
  (2)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两个严重缺陷:①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②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1)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规定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2)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全面地揭示了认识的辩证过程,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本文作者为中公考研政治辅导名师——杨攀,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考研复习已经开始了,希望考生能够好好利用,做好规划。中公考研推出2016考研全年集训、半年集训、魔鬼集训、vip1对1、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希望考生参考借鉴。同时,中公考研还推出了考研直播课堂,不用出门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提高复习效率。
相关推荐:2016考研政治马原复习有了它,就这么easy

kyfour 发表于 2016-7-24 23:05:38


  考点7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本考点在2013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34题考过)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点拨: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既有真实的反映也有不真实的反映。
  考点8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本考点在2012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1题考过)
  1.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
  (1)定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2)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3)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
  2.认识过程中的理性认识
  (1)定义: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
  (3)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考点9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必要性
  感性认识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是认识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的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2)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考点10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1.理性因素
  (1)定义: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2)作用: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
  2.非理性因素
  (1)定义:非理性因素包括①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②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
  (2)作用:①动力作用。积极的情感和意志推动认识的发展。②诱导作用。好奇心和兴趣使人产生科学创造中的可贵品质——想象和幻想。③激发作用。情感、意志等激发直觉和灵感,弥补逻辑思维的不足,激发人的创造力。
  点拨:非理性因素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
  3.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辩证关系
  理性因素起主导作用,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
  考点11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否可靠,能否转化为现实,理性认识本身无法回答。这是认识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2)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条件
  (1)从实际出发,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3)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
  (4)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考点12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本考点在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1题考过)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1)定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原因: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1)定义: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
  (2)表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最终实现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考点13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客观实践是具体的,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客观实践是历史的,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只有做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达到正确的认识。
 (本文作者为中公考研政治辅导名师——杨攀,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考研复习已经开始了,希望考生能够好好利用,做好规划。中公考研推出2016考研全年集训、半年集训、魔鬼集训、vip1对1、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希望考生参考借鉴。同时,中公考研还推出了考研直播课堂,不用出门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提高复习效率。
相关推荐:2016考研政治马原复习有了它,就这么easy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6考研政治:马原第三章之认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