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政治冲刺马原重要考点解析(六)
十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2)认识、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首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同时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地历史地统一。
3.【真题测试】
(11年)17.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发明,发现,认识,看法,想法。理念等)获得了“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却说,“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体工程完工后,格罗培斯暂停修筑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撒上草种(一个行为)。五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踏出了不少宽窄不一的小路(行为的结果)。格罗培斯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捷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培斯的设计智慧对我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启示是()
A.要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
B.要尊重群众的实际需求
C.不要对自然事物做任何改变
D.要对事物本来面目做直观反映
(08年)3.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间接经验,理论,认识)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08年)18.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间接经验,理论,认识)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06年)3.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05年)3.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4.【适用范围】
(1)关键词:“听人讲的,看书,知道等以及近义词”表明的是认识,“做到,现实,行为等”表明的是实践。
(2)相关材料:
实践决定认识:“不打不相识”、“吃一堑,长一智”; “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
十七、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原理内容: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既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是认识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2.方法论: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真题测试】
(12年)1.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4.【适用范围】
(1)关键词:看到、听到、闻到等这些我们五官可以直接认识的是感性认识,辨别,识别,判断,推断,总结等表明的是理性认识。
(2)材料表述方式:
当材料中会提及到错误,阶段性,局限性,不合理的认识,那会涉及到的原理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具体可以分为几个角度:①没有从实践出发,超越或者滞后。②停留在感性认识,停留在表面,没有上升到本质,没有上升为理性认识。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材料中的认识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推理,从根本上脱离了实践。④发展的观点。这点也可以涉及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第二问往往会问如何得出正确认识?或者后来正确认识的获得对我们有何启示:一切从实际出发。
十八、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原理内容:
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否可靠,能否转化为现实,理性认识本身无法回答。这是认识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2.方法论: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一般与个别、理论与实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从实际出发,把一般的理论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第二,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理论向实践转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以满足人的需要。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最终把实践观念和行动方案变为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3.【适用范围】
见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本文作者为中公考研政治名师——王星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