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政治史纲考点梳理及命题预测(三)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制度的终结■内容框架与真题分布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三民主义学说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2012.36)
辛亥革命与君主 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制度的终结 武昌起义
封建帝制的覆灭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011.26)
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
■ 命题预测
本章讲授的是进入20世纪,中国的民族危机深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一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它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落在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共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又屡遭失败。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本章中由于2011年正逢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在2012年考试中其纲领与意义出了分析题。2015年备考时应重点了解和把握它失败的原因与过程,命题形式应以选择题为主。
■ 命题角度分析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考点1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命题角度1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概率:20%)
(1)《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竭力扩展在华经济势力。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进一步加深了。
(2)民族危机加深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于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宣布实行“新政”,结果13名内阁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矛盾,加重了危机。
(3)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1894年,孙中山到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并筹划发动反清起义。这表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命题角度2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革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题型:选择题概率:30%)
(1)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写了《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热情讴歌革命,阐述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2)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了一场大论战。这场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而结束,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3)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陆续成立。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考点16】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命题角度 三民主义的内容与缺陷是什么的?(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 概率:50%)
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民族主义纲领的提出,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清朝统治者,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2)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创立民国”,要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完成政治革命。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孙中山认为中国数千年来的君主制政体是“恶劣政治”的根本。因此,仅有民族革命是不够的,应在进行民族革命的同时,进行政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无疑是顺应历史潮流,具有战斗力、号召力的纲领。不过,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3)民生主义: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孙中山指出,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所有的土地所有者均要向国家申报自己的土地数目,由国家核定地价,按地价征税,土地价格上涨之后,收入增加部分应当归国家所有。孙中山认为,中国不用征税,仅仅靠地租收入,就足以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鉴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社会问题,孙中山试图探讨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既使中国走向富强,又可避免两极分化,贫富悬殊,“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群众的理论武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考点17】武昌起义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
命题角度1 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概率:40%)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的广州起义。
1911年5月,清政府为筹集借款,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在遭到清政府的镇压,四川总督制造“成都血案”后,广大群众忍无可忍,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这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命题角度2 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概率:30%)
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起义的胜利。
武昌起义吹响了辛亥革命的号角,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和上海及其它的省的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顷刻覆灭。
【考点18】中华民国的建立
命题角度1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权?(题型:选择题 概率:30%)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正式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第一,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第二,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南京临时政府也有它的局限性。一是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二是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去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财产。
命题角度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内容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概率:30%)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还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临时约法》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9】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命题角度 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 概率:50%)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清政府是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恶化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它推动了民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变和人们的精神解放。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考点20】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
命题角度1 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概率:40%)
仇视中国革命的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对中国的殖民统治,一方面从政治、经济上大力扶植袁世凯,企图以他取代清政府,一方面在政治上据不承认临时政府,财政上实行封锁和围攻政策,对革命政府多方施加压力。国内的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和立宪派也要求袁世凯上台。孙中山在内外交困之下就将政权交给袁世凯。随后,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这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开始了北洋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命题角度2 为捍卫辛亥革命果实,资产阶级革命派做了哪些斗争?(题型:选择题概率:40%)
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仍坚持革命的立场,为捍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1)发动“二次革命”。以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为导火线,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通电讨袁,不久黄兴在南京宣布讨袁,其他地方如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也先后响应。战斗主要在九江、南京一带进行,史称“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这场斗争只坚持两个月就失败了。
(2)组织中华革命党。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中华革命党坚持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的正确方向,但其要求党员个人绝对服从领袖,并采用打指模的封建入会方式,遭到黄兴等的公开反对。中华革命党的社会影响远不如同盟会。
(3)发动护国战争。为反对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了帝制。6月6日,袁世凯在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
(4)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皖系段祺瑞掌握了中央政权之后,公然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917年7月中旬,孙中山率领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发动了第一次护法运动。8月,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开幕。9月1日,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西南军阀陆荣廷、唐继尧被选为副元帅。然而,西南军阀只不过是借助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而已,他们与直系军阀达成停战协议以后,便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改组军政府,取消大元帅一职。孙中山被迫离粤赴沪,在辞职通电中作出了“南与北一丘之貉”的结论。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5)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8月,孙中山传令粤军陈炯明部回师广东,讨伐桂系军阀岑春煊、陆荣廷。11月,孙中山重返广东,恢复军政府,领导第二次护法战争。1921年9月,孙中山平定广西,统一两广。随后发布北伐令,以捍卫约法,恢复民国。但陈炯明打出“保境安民”的旗号,反对孙中山北伐,遭到孙中山的严词痛斥。1922年6月,陈炯明炮轰孙中山的驻地,孙中山登上永丰舰,指挥反击。8月9日,孙中山离开广州再赴上海。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们为推翻帝制、挽救共和所作的种种努力遭到了失败,但是他们所体现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铭刻人心,民主共和的思想广为流传。中国社会的种种迹象,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命题角度3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教训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50%)
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从客观方面说,由于当时中外反革命势力联合的力量远远大于革命力量。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2)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
第三,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甚至有人主张“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有的还另建党派,自立山头。孙中山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非袁氏兵力之强,实同党人心之涣”。
第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 洞穿真题
一、多项选择题
1、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2011.26 )
A. 提出了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重要原则
B. 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C. 制定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D.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参议既颁布的《中华民间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毛泽东曾称赞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革命性、民主性”主要体现在(2014.27)
A. 它不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B. 它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C. 它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 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二、分析题
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2012.36)
材料1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递变易,而欧洲之人种胥治化焉。”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种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到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是革命。”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材料2
“一百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五卷
材料3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如何理解“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
■ 经典解析
一、多项选择题
1、BCD【解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场更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辛亥革命有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创办《民报》为机关刊物。辛亥革命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政体,创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了很高水平,选择BCD三项。
2.BCD【解析】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它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府组织机构以及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所以选项B正确。临时约法》还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所以选项C正确。《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所以选项D正确。A选项不正确,为历史常识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由此可以看出资产阶级的反帝的不彻底性。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BCD。
二、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不屈不挠的斗争。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要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
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
(2)①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携手合作,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辛亥革命后屡遭挫折的孙中山先生,把中国共产党人当成亲密朋友,毅然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给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以沉重打击。
②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愿,同一切忠于他的事业的人们共同努力、继续奋斗。经过20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关于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奋斗,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