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7-24 21:56:27

2015考研政治史纲考点梳理及命题预测(二)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内容框架与真题分布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农民运动的斗争风暴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局限
  洋务事业的兴办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洋务运动的兴衰(2012.27)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戊戌运动的兴起(2013.9)
  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戊戌运动的意义及教训
  ■ 命题预测
  面对外国列强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并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政权,把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推向了最高峰;洋务运动开始了求富求强的积极努力,创办了近代工业,引进了西方的文化,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戊戌变法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主张,发动了一场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这些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经验也有教训。由于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戊戌维新运动理论学术界存在一些争议,反而是洋务运动在往年命题频率更高些,主要准备选择题。
  ■ 命题角度分析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考点9】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命题角度1 太平天国起义的原因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概率:20%)
  (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括人民。统治更加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3)自然灾害严重。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命题角度2 太平天国是如何兴起与败亡的?(题型:选择题概率:30%)
  在农民起义的潮流中,受西方宗教影响的洪秀全,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教,目的是推翻清朝的统治。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会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3月,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天王。9月下旬攻占永安州,洪秀全诏封杨秀清为东王、肖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并规定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在永安还颁布了《太平礼制》、《太平宫制》、《天历》,建立政治、军事、行政、礼仪等一整套制度。太平军随后由广西进入湖南,得到很大发展。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昌,全军号称50万人,随后分水陆两路,沿江东下,连克九江、安庆、芜湖,捷报频传。3月19日占领南京。洪秀全宣布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至此,建立起一个与清政府相对峙的农民政权。
  建都南京后,太平军又进行了北伐和西征。1853年5月,林凤样、李开芳率两万精兵北上试图直捣北京,未果。西征则溯江西上,扩大太平天国的控制地区,经三年多的反复斗争,到1856年春季,西征取得重大胜利,清军用来包围天京的江南、江北大营亦被攻破,安徽、江西两省大部、湖北、江苏一部分等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太平天国所管辖。此时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进入了全盛时期。
  在太平军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太平天国内部潜在的矛盾和弱点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思想在蜕化,一些人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政治上争权夺利。农民小生产者不能克服自身的保守、狭隘的阶级局限性,无法保持领导集团内部的牢固团结,终于在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在天京事变中,杨秀清、韦昌辉先后被杀,石达开出走败亡。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为重整纲纪,挽救危局,洪秀全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具有军事才干的青年将领,在1859年又封洪仁为干王总领朝政,形成新的领导核心。但是,这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挽回败局。将领们都“各顾自己,不顾大局”。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未能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却采取滥封爵赏的办法,大肆封王,从而使矛盾更加尖锐复杂。洪秀全本人的保守和迷信思想也越来越严重。他信天不信人,处理军政事务强调“认实天情”。当天京被湘军包围时,他拒绝了李秀成提出的“让城别走”、另辟新的根据地的建议,坚持死守天京。1864年6月,洪秀全病故。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命题角度3 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题型:选择题概率:40%)
  (1)《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建立了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生产所得的分配上建立了“圣库制度”。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施行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不过,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2)《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主要内容是:
  ①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
  ②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其值”,这就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生产力的领域扩展到生产关系的领域,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了。
  ③在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④在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但严禁鸦片入口,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洪秀全看到后,几乎逐条加以批示,对其中绝大部分条款都表示赞同,并下令镌刻颁行。但是,由于它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直接产物,也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缺乏实现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考点10】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命题角度1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题型:选择题 概率:40%)
  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这次起义历时14载,转战18省,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各地各族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这些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2)太平天国是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寻求出路的一种新努力。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3)太平天国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进军过程中,太平军毁掉孔庙,砸碎孔丘牌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尤其是当中外反动派勾结起来向太平军举起屠刀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同英、法军队和由外国军官指挥的“常胜军”、“常捷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5)太平天国起义鼓舞和推动了当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形成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命题角度2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概率:40%)
  (1)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2)太平天国的失败还在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教义毕竟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起义农民的事业带来了危害。
  (3)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而是笼统地把信奉天父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这说明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kyfive 发表于 2016-7-24 22:51:42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考点11】洋务事业的兴起
  命题角度1 洋务运动是在怎样背景下兴起的?(题型:选择题概率:60%)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命题角度2 洋务运动兴办洋务的目的和指导思想是什么?(题型:选择题 概率:70%)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思。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命题角度3 洋务派办洋务有哪些表现?(题型:选择题概率:50%)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
  (1)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派兴办的近代企业,存在着浓厚的封建性,垄断性,买办性三大特点。
  ①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
  1890年以前,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0多个军工局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5个: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次年,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
  ②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
  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中遇到资金奇缺,原料和燃料供应不足,以及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需要解决,因此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共创办民用企业20多个,重点是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铁路、电讯等事业。这些企业除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方式外,多数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官督商办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都是李鸿章筹办或控制的。这些民用企业,虽然受官僚的控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考点1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命题角度1 洋务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题型:选择题概率:40%)
  (1)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传播了新的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洋务派翻译的一批西学书籍,介绍了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改变。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不再被当作“奇技淫巧”受到排斥,而是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命题角度2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概率:30%)
  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工业,为维持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也就是说,洋务派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进行之时,清政府已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官员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仰赖外国,他们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3)洋务运动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是封建衙门式的。洋务派所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造出的枪炮轮船质量低下。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其管理也是由政府“专派大员,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商人并无发言权,往往还要承担企业的亏损。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充斥着徇私舞弊、贪污盗窃、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大小官员既不懂生产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
  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kyfour 发表于 2016-7-24 23:37:24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考点13】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命题角度1 戊戌变法的背景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概率:30%)
  (1)甲午战争惨败后,帝国主义掀起划分中国狂潮,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宣传维新主张,包括: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等。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
  命题角度2 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议题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概率:30%)
  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务派,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要不要变法。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否则就是“违背天理”。而维新派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面临被瓜分的严重危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只有维新变法,才能挽救危亡。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守旧派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维新派则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批判,认为只有,“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才是当时中国理想的政治方案。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守旧派反对西学,科举八股是绝对不能触动的。而维新派则痛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因此要救中国必须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也开始改变社会风气,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准备。
  命题角度3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概率:40%)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0多天中,他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百日维新”。其内容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等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鼓励创办报纸,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有国家供养的特权。
  (2)经济方面,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在上海、汉口等大城市开办商学、商报,设立商会等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
  (3)军事方面,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
  (4)文化教育方面,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维新派经过光绪皇帝试图推行的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光绪皇帝所颁布的新政命令,由于中央和地方守旧官僚们的抵制,大多未能付诸实施。一批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的守旧势力还试图对维新派进行反击和镇压。经过密谋策划,守旧势力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政变,慈禧太后以“训政”的名义,重新“垂帘听政”,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同时下令搜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国外。谭嗣同则拒绝了要他出走日本的劝告,与其他5人同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1898年的“百日维新”如同昙花一现,只经历了103天就夭折了。除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余一切新政措施都被废除。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考点14】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命题角度1 戊戌变法的意义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50%)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掀起了变法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鼓吹民权,提倡开议院,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戊戌维新运动虽然未能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4)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命题角度2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教训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40%)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遇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本身的弱点和局限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维新派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只是幻想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让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代表参加政权,逐步实现君主立宪。在经济上,尽管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但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他们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要抬出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的旗帜,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而帝国主义列强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日帝国主义虽然表面上同情维新派,但始终未能给予实质性的具体援助。
  (3)脱离了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害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正因为没有人民力量作为后盾,所以当他们得悉守旧派要发动军事政变时,只得打算依靠掌有兵权的袁世凯,结果反被袁世凯出卖。
  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朝气,表达了这一新兴阶级的政治追求。戊戌变法以悲剧性的失败而告终,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
  ■ 洞穿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与“用”,西学有西学的“体”与“用”,把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2013.9)
  A.要不要社会革命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C.要不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
  D.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
  二、多项选择题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人震惊于列强的“船坚炮利”,主张学习西方以求“自强”,洋务运动由此兴起。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创办新式学堂,主要有(2012.27)
  A.翻译学堂 B.工艺学堂 C.军事学堂 D.法政学堂
  ■ 经典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本题考点是维新派和洋务派的区别。本题考查的是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本质区别。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国力,维护清朝统治,并未涉及制度改革;维新派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实现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AB选项是革命派的主张,与题意不符。因此,D选项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
  1.ABC【解析】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多年间,创办新式学堂30多所。主要有三种:一为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一为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一为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培养新式海军人才。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5考研政治史纲考点梳理及命题预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