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吉林大学细胞生物学与微生物学考研试题(三)答案
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三)答案解析一、细胞生物学部分
(一)1.DNA、RNA或者蛋白质中的一些特殊的核酸或氨基酸残基序列,只作用于与其连接在一起的靶,而不作用于不与其相连的靶。
2. 在细胞的全套基因组中,只有少数基因(5-10%)表达。基因组中表达的基因分为两类,一类是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须的。
3. 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cellular differentiation)。
4. 真核生物细胞DNA中的间插序列。这些序列被转录在前体RNA中,经过剪接被去除,最终不存在于成熟RNA分子中。内含子和外显子的交替排列构成了割裂基因。在前体RNA中的内含子常被称作“间插序列”。
5. 生物体各类细胞中都表达,对维持细胞存活和生长所必需的蛋白质编码的基因。如糖酵解和柠檬酸循环所需酶的编码基因等。
6. 天线色素 又称聚光色素,是光系统中只收集光能并将其传递给中心色素,本身不直接参与光化学反应的色素,包括大多数的叶绿素a、全部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
7.核被膜上沟通核质和细胞质的复杂隧道结构,由多种核孔蛋白构成。隧道的内、外口和中央有由核糖核蛋白组成的颗粒。对进出核的物质有控制作用。
8间期核中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高,处于凝缩状态,染料着色深的染色质。富含重复DNA序列。
9. 真核细胞染色体具有的高度重复核苷酸序列的DNA。总量可占全部DNA的10%以上,主要存在于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通常不被转录。因其碱基组成中GC含量少,具有不同的浮力密度,在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后呈现与大多数DNA有差别的“卫星”带而得名。
10. 位于细胞核内核膜下与染色质之间的、由中间纤维相互交织而形成的一层高电子密度的蛋白质网络片层结构。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对核被膜的破裂和重建起调节作用。
(二)
1. 1) 糖基化的机制
(1) Asn;N-连接;
(2) 寡糖链已预先合成;
(3) 以焦磷酸键连在跨膜的磷酸多萜醇上;
(4) 新生肽链一旦出现Asn残基,糖基转移酶以焦磷酸键的能量将寡糖链从磷酸多萜醇上转移至多肽链的Asn残基上;
2) 添加的寡糖链特点:寡糖链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称为核心区,该区在各种寡糖链中均是相同的, 且与天冬酰胺残基直接相连的第一个糖总是N-乙酰葡萄糖胺;另一部分称为末端区,该区在各种寡糖链中是不同的;
2 1) 高尔基复合体是蛋白质的加工、分拣的细胞器之一,与内膜系统的其它成分共同参与了膜泡运输和膜转化。
2)内质网的特定区域形成的有被小泡,将所合成的正确折叠和正确组装的蛋白质运往高尔基复合体进行加工、修饰,根据蛋白质所带有的分拣信号,反面高尔基网络对蛋白质分拣,将不同命运的蛋白质分拣开来,并经膜泡运输将其运输至其靶部位。在膜泡运输过程中完成了膜的转化。
3.1) 分子是由两个亚基组成的二聚体,在靠近羧基端有一对二硫键将两个亚基连在一起,使两个亚基排成“V”字形。亚基多肽链折叠成5-6个棒状和球形功能区,各功能区分别可同特定的分子或细胞发生转移结合,功能区之间的连接部位可折屈,对蛋白酶敏感。
2) 多肽链含有三种重复序列,即I、II、III型组件,功能区即是由这三种组件重复组合而成。在III型重复中含有一专一的三肽序列,-Arg-Gly-Asp-(RGD),此RGD序列可被细胞表面基质受体中的整联蛋白(integrin)所识别,从而同细胞结合,促使细胞同基质结合。促进细胞迁移,对细胞的迁移有导向作用
4. 1) 细胞骨架广义上包括细胞外基质、细胞核骨架、细胞膜骨架和细胞外基质四个部分,狭义上上细胞骨架即为细胞质骨架,包括微管、纤丝和微梁网架(microtrabecular lattice)三大类纤维状成分,纤丝又可分为微丝(microfilament) 中间丝(intermediate filament)和粗丝(thick filament)三类。
2) 从狭义上讲细胞质骨架的功能也不仅仅起支持和形状维持功能,还有:
(1) 维持保持内膜性细胞器的空间定位分布;
(2) 胞内运输;
(3) 与细胞运动有关;
(4) 形成纺锤体,协助染色体运动;
(5) 胞质环流;
(6) 参与桥粒与半桥粒的形成,细胞连接;
(7) 保持细胞的整体性。
5. .1) 病毒不是细胞,原因是病毒缺少进行独立代谢的某些基因和机构,在细胞中的复制和装配是靠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完成的,从而在单独存在时不能独立存活、自我繁殖,在细胞外环境中存在时没有生命活动。因此病毒不是细胞,既不是生命,也不是有机体,只是具有部分生命特征的感染物。
2) 蛋白质感染子不是病毒,病毒是由核酸(DNA或RNA)芯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具有部分生命特征的感染物。而蛋白质感染子不含核酸,它的增殖在是由于正常分子的构象发生转变造成的,这种构象异常的蛋白质分子成了致病因子,这不同于传统概念上的病毒的复制方式和传染途径,所以蛋白质感染子不是病毒。
6. 在进化过程中,当真核细胞进入需氧生活阶段时,便产生了过氧化物酶体这种细胞器。后来,随着线粒体的出现, 线粒体便开始占据进行氧化作用的主导地位, 过氧化物酶体也就开始逐渐退化,其所含有酶的种类和数量减少,甚至在某些细胞类型中完全消失。但由于其仍具有一定功能,故而在许多细胞类型中被保留下来。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的功能:
1) 是细胞内糖、脂和氮的重要代谢部位。
2) 参与了长链脂肪酸的降解,乙醚磷脂和胆汁酸的生物合成,胆固醇、多胺、草酸盐、植烷酸、二羧酸以及几种药物等的代谢转换。
3) 在植物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是乙醇酸氧化的场所。
二。微生物部分
(一)1. 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一般呈球状或杆状,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物,主要寄生于节肢动物,有的会通过蚤、虱、蜱、螨传入人体、如斑疹伤寒、战壕热。
2. 机体摄取和利用食物过程总和,在动物,则典型地包括摄食、消化、吸收和同化
3.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抗原受体)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4. 细胞因子中的一个家族,以干扰病毒复制而得名。根据产生细胞不同可分为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三类。
5.它可近似等于食品在密封容器内的水蒸汽压(P)与在相同温度下的纯水蒸汽压(Po)之比
6. 一种制备电子显微镜样品图像呈现负反差的技术。用于观察样品中的颗粒性物质或生物大分子。用重金属盐(如磷钨酸钠、醋酸铀等)对铺展在载网上的样品进行染色,使整个载网都铺上一层重金属盐,而有凸出颗粒的地方则没有染料沉积。
7. 芽孢--特殊的休眠构造 英文名称:spore ,endospore 有些细菌(多为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高度浓缩脱水所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球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
8. 鞭毛(flagllum)在某些细菌菌体上具有细长而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鞭毛的长度常超过菌体若干倍。在某些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少则1-2根,多则可达数百根。这些丝状物称为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9. 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一般由糖和多肽组成。
10. 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晶体形状大的达1.94nm×0.54nm(长×宽)。
(二)
1. 由于铁用其衍生物非常难溶,微生物吸收十分困难,故一些微生物利用铁载体加强对铁的吸收。铁载体是许多细菌和真菌分泌到胞外的一类能与铁形成复合物并将其运送进胞内的小分子人物。如真菌产生的氧肟酸盐和大肠杆菌产生的儿茶酚盐。3个铁载体可围绕一个Fe形成铁-铁载体复合物,该复合物到达细胞表面后,可通过与铁载体受体蛋白结合或ABC转动蛋白转运到胞内。
2. 是对芽孢耐热机制的解释,综合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说服力,该学说认为芽孢衣对多价阴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使皮层产生较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成分膨胀,而核心部分的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因此导致其核心具有强的耐热性。从皮层成分来看,含有大量交联度低,负电荷强的芽孢肽聚糖与低价的离子一起赋予皮层高渗透压特性,从而使皮层含水量增高,体积增大,而芽孢的核心部位含水稀少才是耐热机制的关键所在。
3关键在于古生菌体内蛋白质和核酸大分子物质对热的稳定性。
1)。对蛋白质来说:
a.稳定性一方面取决于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序列,肽键的折叠以及耐热蛋白的酶活性。
b.另一方面通过代谢活动产生环式-2,3-磷酸甘油酸可溶性物质的保护作用增强了对热的稳定性。
2)。对DNA来说:通过一种与真核生物细胞组蛋白密切相关的结合蛋白和高浓度的环式-2,3-磷酸甘油酸来防止和保护在高温条件下DNA的变性和解链。
3)。某些菌属:在生长温度极限时,可产生一种蛋白质具有催化ATP合成的酶活性作为分子伴侣通过重折叠来保持其它蛋白质分子对高热的稳定性。
4. 病毒在宿主体内增殖感染后果分为3种类型
杀细胞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复制成熟后,短时间内一次大量释放,细胞死角,子代病毒侵入其它细胞进行又一轮感染周期。当细胞死亡达到一定数量造成组织损伤或毒性产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出现显性感染,一般包膜病毒此类。
稳定性状感染:相对毒力较低的病毒感染性较低的细胞,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细胞和病毒并存,同时增殖,并传给子代细胞,或通过直接接触感染临近细胞。若干有包膜及甲肝病毒属此类。
整合感染:指病毒基因组整合于宿主染色体,存在于细胞质中不增殖。病毒长期潜伏,往往是引起恶性肿瘤的原因之一。如EB病毒。
5. 不同噬菌体感染对宿主的生物效应有很大 差别,有些影响很小,以非致死的方式分泌释放称非杀细胞感染,有些则可引起五大的影响,产生杀细胞感染或裂解感染。
1)抑制宿主细胞大分子合成a.抑制宿主基因转录b.抑制宿主蛋白质合成c.抑制宿主DNA合成
2)宿主限制系统改变 为了热气抵御宿主限制性酶系统的损害,噬菌体编码的酶往往能破坏这一系统,使病毒DNA得到保护
3)噬菌体颗粒释放对细胞的影响 a.细胞表面免疫学性质的改变。b.细胞失去稳定性,最终死亡。
4)溶原性感染对细胞的影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