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考研中古代史名词解释高频考点
永嘉南渡永嘉:(307-313年)是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在永嘉之前,中原地区曾发生过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这次变乱直接招致了永嘉时期的民族斗争。匈奴和羯族的首领刘曜、石勒等率领部众,残酷地屠杀汉人。永嘉四年(310年),刘曜在今河南东部攻下汉人坞堡一百余处。同年,石勒在今湖北襄樊一带攻下坞堡三十余处。后又在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鹿邑)击败晋军主力,晋军死者十余万人。同年,刘曜攻陷洛阳,纵兵大肆屠杀焚掠,洛阳化为灰烬。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晋朝的官民实在无法忍受,就大量南逃,史称"永嘉南渡"。当时,琅琊王司马睿(rui瑞)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江湘交广五州诸军事,驻建邺(建兴元年(313年),因避愍帝司马邺讳,改称建康)(今江苏南京)。江南比较稳定,当权的官僚们极力设法把自己的子弟、亲属安插到江南任地方官吏,以为将来自保之地。如宰相王衍就任命其弟王澄为刑州刺史,族弟王敦为扬州刺史。在永嘉南渡时,北方的许多士族、大地主携眷南逃,随同南逃的还有他们的宗族、部曲、宾客等等,同乡同里的人也往往随着大户南逃。随从一户大地主南逃的往往有千余家,人口达到数万之多。有的逃到广陵(今江苏扬州),有的逃到京口(今镇江)以南。(《晋书.王导传》曰:"洛阳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王与马共天下:早在西晋末年,一些北方士族鉴于局势恶化,纷纷南迁江东。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西晋执政东海王越令其侄司马睿把根据地从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移至建邺,在江南形成了以王氏和司马氏为主体的政治力量。王导清醒地看到江南士族虽有一定力量,但并没有发展成割据一方的足够势力。为了在江东站稳脚根,取得江东士族的支持,他在永嘉二年(308年)三月三日上巳这一天,特意安排了一次出游。隆重的仪仗和威严的队列,使江东士族大为震惊,便相率拜于道左,"由是吴会风靡","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晋书o王导传》)。317年,司马睿在王导的辅助下,在建邺称晋王。次年,当晋愍帝司马邺被杀的消息传来后,司马睿正式称帝,是为晋元帝,东晋建立。因建邺和司马邺之名犯讳,故改名建康。由于王导有拥戴之功,故司马睿要他升御床共坐,故时王与马,共天下。
祖逖北伐:祖逖是两晋之际一位著名的北伐将领。早在他任司州主簿时,就曾与好友刘琨"闻鸡起舞",发誓要报効国家。晋末大乱以后,祖逖挟宗族数百家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并向时任镇东大将军的司马睿提出了带兵北伐和收复中原的请求。司马睿遂拨给他千人廪和3000匹帛,让其自行募兵。祖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北伐战争,并接连取胜,前锋进至荥阳。正当他准备乘胜北渡黄河,扫清河朔之时,东晋政权内部发生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北伐受到牵制。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年),祖逖忧愤而死,北伐遂告失败。但祖逖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忠于祖国的爱国激情却一直受到后人的歌颂和爱戴。
桓温北伐桓温是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晋明帝之婿,任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吏。荆州刺史。公元347年(永和三年),他率军入蜀,灭了賨人李氏的汉国(李雄称成都王,国号成。公元338年李寿(雄侄)改国号汉),声威大振。他后来曾三次北伐。第一次是在公元354年(永和十年),他亲率步骑四万八人,连破氐族苻健军,直抵霸上(今陕西西安东)。当地居民"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晋书o桓温传》)桓温因军粮不继,未能攻克长安,退返襄阳。桓温向晋穆帝建议还都洛阳;又建议自西晋未年南迁的士庶人等,一律返回故乡。可是这时自皇帝下至达官贵人,均安于江南一隅,不愿北还。桓温的建议未被采纳。后来桓温返回江南,洛阳和其他已收复的土地又相继失掉。第三次北伐是在公元369年(太和四年),桓温率步骑五万人大破前燕军,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可是前燕得到前秦的支援,截断了晋军的粮道,桓温只得退兵。在退兵途中,晋军遭到前燕骑兵的追击,死者三万余人。桓温北伐,虽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可是东晋统治集团内部却勾心斗角,破坏北伐,所以很难成功。
孙恩、卢循大起义内战刚刚结束,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掌大权。元显为了建立自己的军队,以与上游的桓玄、江北的北府兵相对抗,就于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强制征调东南八郡的"免奴为客"的农民至建康当兵。兵士还要服各种劳役,身份非常低下,和奴婢差不多,生活也很悲惨。不仅这样,官府在征发"乐属"时,乘机侵扰勒索其它农民。《晋书o会稽王道子传》曰:"东土嚣然,人不堪命,天下苦之矣。"司马元显征调"乐属"之举,成为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的导火线。
1、孙恩起义
孙恩,琅邪人,世代信奉五斗米道。他的叔父孙泰是著名的道教首领,曾任东晋王朝的太守等官。后因密谋起兵,被司马道子诛杀。孙恩逃到海岛上,聚合了一百余人,准备起事报仇。在司马元显征发"乐属"时,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孙恩乘机率众登陆,攻破虞(今属浙江),杀县令。又被会稽郡治山阴,杀内史王凝之(王羲之子),声威大振。东南八郡的广大农民纷起响应,"旬日之中,众数十万。"京师建康附近各县的农民也起义响应,"朝廷震惧,内外戒严。"(以上所引均见《晋书o卢循传》)。这时,孙恩自称征东将军,率领起义群众,与东晋王朝展开了斗争。许多官僚和士族被杀,不少官府和地主庄园被焚毁。东晋王朝征调卫将军谢琰(谢安子)和辅国将军刘牢之,率领北府兵前往镇压。起义军在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之后,转移到海岛上。当时有从二十万人。北府兵是控制在士族大地主手中的一支武装,是东晋王朝赖以存在的主要支柱。在抵御前秦击侵时的肥水之占中,曾有定的正义表现;可是在镇压农民起义时,却到处烧杀劫掠,使许多地区变得荒无人烟。隆安四年(公元400年),义军第二次登陆,次年五月三次登陆,无兴元年(公元402年)四次登陆,给东晋王朝造成很大震恐。最后一次被晋军击败,孙恩投海而死,余部由他的妹夫卢循率领,继续战斗。
2、卢循领导的农民战争
元兴二年,卢御率军进攻东阳(今浙江金华),后又南下进攻永嘉(郡,治今浙江温州)。刘裕军至晋安(今福建福州),卢循率军泛海南到番禺(今广东广州),俘虏了东晋的广州刺史吴隐之,卢循自称平南将军,在番禺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任他姐夫徐道覆为始兴(今广东韶关南)太守,与他共同领导农民起义军。卢循,范阳涿(今河北涿州人),士族出身。他在广州时,曾遣使向东晋王朝献贡,并接受了东晋朝廷给予他的征虏将军、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等封号。他领导农民战争并不很坚决。安帝义熙六年(公元410年),东晋派刘裕北伐南燕。徐道覆催循乘机北上。当时,起义军有众十余万人,分为两路。一路由卢循率领,从番禺出发,沿湘北上,进攻长沙。一路由徐道覆率领,从始兴出发,沿赣江北上,直取豫章(今江西南昌)。大军所至,"诸郡守相皆委任奔走"。至长江,两路大军会师东下,"戎卒十万,舳(zhu逐)舻千计。"(以上所引均见《晋书o卢循传》大败东晋卫将军、北府名将刘毅于桑落洲(今江西九江江心),乘胜顺流而下,直抵建康城外。这时,刘裕已灭南燕,率领南归,进驻京口。卢循对于刘裕很惧怕,在建康在外部署作战时,犹豫不定。后见刘裕在秦淮河一带布防很严,更不敢战斗。迟疑两个多月,士卒疲惫,供给困难,卢循就下令南撤。在路上,多次作战失利,后来只剩下几千人。义熙七年三月,卢循退至广州,此时番禺已为晋军所占。卢循连攻不下,又西南进攻交州(治龙编,今越南境内),战败投水而死。徐道覆退至始兴,二月间,与晋军作战,英勇牺牲了。
3、大起义的历史意义
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前后共有数十万人参加,战斗了十二年之久,几乎扫荡了东晋的全境。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可是由于起义军的英勇战斗,给予以士族为核心的封建统治集团和地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有着伟大的历史功绩。一是基本上摧毁了东晋王朝的反动统治,二是沉重打击了反动的士族地主,三是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