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自学网 发表于 2016-7-23 11:21:55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连载(第一章)(8)

  4.在觉醒中重建教育学科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精神的鼓舞下,教育理论中的许多重要的问题得 到了许多新的发展。教育改革的实践和教育的实验,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源泉。国外新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成果,特别是美国舒尔茨等人的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苏联维果茨基和赞可夫关于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人道主义教育思想等等,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学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发展最快、学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教育学科和教育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是我国教育学研究历程中学术思想解放和研究方法及方法论意识的觉醒期。这一时期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活跃与繁荣有如下主要表现:
          一是教育研究课题的拓展。在研究课题的范围方面,人们对教育整体结构的认识由平面向立体变化,即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不只是局限在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等方面,而是拓展到教育与社会的宏观关系方面。
          二是研究方法的更新,尤其是实证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与对该方法科学性的探讨。在实证方法中,这一时期最受重视的是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
          三是新学科的增长,主要表现为两大类型:一类新学科是沿着分化的路线产生,另一类新学科是教育学科与其他不同学科交叉的产物,这些新学科的出现,使教育学科体系框架迅速构建起来,使研究人员对教育这一研究对象的认识变得从未有过的丰富,同时还促使研究人员思考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对方法论进行探讨。
          5.走向教育学研究的新繁荣
          进人90年代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新阶段,这对教育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指导90年代乃至21世纪初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纲要》认为,我国教育在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存在着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程度不同地脱离实际等等问题。在总结建国40多年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和原则的基础上,要求大力加强基础教育这项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并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为落实《纲要》的精神和要求,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立了“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等基本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在《纲要》中提出的“六大工程”中,首当其冲就是“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跨世纪园丁工程”,并明确了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实验等具体任务。
          作为理论的教育科学,总是在与改革性实践的互动过程中、在与哲学及其他科学的相互启发下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交流,使得世界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在多元结构、多元思想、多种文化的影响下,在中国社会发展和教育实践变革的催动下,中国的教育学发展也逐渐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新格局,如何既体现学术发展的新成果和时代的共同特征,又反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实际,是对教育学的新挑战。
          (编辑:吴清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连载(第一章)(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