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连载(第一章)(5)
进入近代,国家教育的思想与民主的教育思想都在发展。这在英国哲学家洛克(JohLoche 1632—1704)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一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他主张的又是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人就都会很快走上正轨。绅士应当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的创业精神和才干,还要有健壮的身体。绅士的教育要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基本原则是以资产阶级利已主义的理智克制欲望,确保个人的荣誉和利益。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轻视国民教育,认为普通的学校里集中了“教养不良、品行恶劣、成分复杂”的儿童,有害于绅士的培养,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实施。二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从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的《普通教育学》(1806)为标志,美国杜威(John Dewey1859—952)及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是20世纪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该学派对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世界影响。
(一)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在赫尔巴特之前,17世纪中叶夸美纽斯已经从理论上概括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育经验,研究了新兴资产阶级在教育上提出的新问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理论体系。他的《大教学论》(1632)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此后,洛克的《教育漫话》(1693)、卢梭的《爱弥尔》(1762),也都比较全面地描述了各自的教育思想。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1809—1833年间, 赫尔巴特一直在柯尼斯堡大学继续康德的哲学讲座,讲授教育学,1835年,他又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教育价值的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的基础。赫尔巴特一方面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确定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又强调对儿童意志的控制。《普通教育学》共分三编,第一编阐述“教育的一般目的”,论述儿童管理的目的和方法,发展多方面的兴趣是教学的目的;第二编论述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的过程等,提出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第三编讨论道德性格的形成,通过教育形成儿童品德、性格的理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反映了德国国家主义的思想,在教育目的上特别强调道德目标和培养对社会的有用之才。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而且道德教育就是强迫的教育,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提出纪律的本质就是约束儿童意志,使其与国家的意志相一致,提出威吓、监督、命令、禁止和惩罚等管理的有效方法。
(二)杜威与《民本主义与教育》
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其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在体系上与《普通教育学》也大不相同。
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长,这是从教育的纵向来说的;而从生活的横向来说,则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形成了个体的和集体的经验。由于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要适应环境就需要不断改造或改组经验。所以教育实际上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促进学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经验。为此,他强调教学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包含两个因素,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探究。智慧与冲动相对立,由于运用智慧,人对于问题的解决,就与动物的“尝试与错误”区别了开来。探究则与传统学校“静听”的方法相对立,它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它的价值在于可以使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获得“有意义的经验”,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的情境转化为清晰、确定、和谐的情境。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不仅是对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教育目的的批判,是对教育目的的外铄性的批判。他认为,这种外铄的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无思考的余地,限制人的思维。受教育者不需要也 不可能有自由思考、主动创造的空间,只能使用机械的注入法,学生消极地对教师所教的东西作出反应,成为教师和教科书的奴隶。在《经验与教育》一书中,他这样概括进步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对立: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主张表现个性和培养个性;反对外部纪律主张自由活动;反对教科书和教师学习,主张从经验中学习;……他所主张的教育是没有外铄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组经验,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得到发展。
杜威试图把“民主”和“科学试验”、“进化论”、“工业的改组”等因素联系起来,探讨它们在教育上的意义。书中批判性地讨论了西方以前的教育思想,同时吸取现代哲学、社会学业、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全书共分26章,前7章首先讨论了教育与生活以及教育的社会机能,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学校教育的弊病,提出了他的一个重要的观念:“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并不从属于任何其他事物的目的或目标。“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教育的理想既不是将潜在的能力向特定的目标展开,也不是按外部目标进行塑造工作。
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关于教育上的民主,杜威认为,“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是“个人各种能力的自由发展”。为了实现民主主义的联合的生活,就必须教育所有的社会成员,发展个人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必须把生长作为一切成员的理想标准。
(编辑:吴清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