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连载(第一章)(3)
(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20世纪上半叶,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垒,电器化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成为世界三股最强大的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民主教育运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展开。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的革命魔术般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教育,在落后国家被看成是追赶现代化的法宝,在发达国家被看成增强竞争国力的基础,教育在数量上迅速膨胀,发达国家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更快;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结构的重组,人类对自身的生命价值、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重新认识,也极大影响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得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的现代特征逐渐在教育上也反映出来,主要有:
(1)教育的终身化
把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观念已经陈旧了,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增加,人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受教育,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于是,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概念,很快得到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本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4)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以及工艺、程序、方法等的现代化。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与指导。教育学与其他许多社会科学一样,有一个漫长而又短暂的历史。
一 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记录《论语》里。孔子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克已复礼为仁”),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 “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维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很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由于政治思想和社会观念的不同,墨家与儒家的教育主张有所不同。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 “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说知是指依靠类推与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 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最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学记》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引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这些原则和方法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认识水平。
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王夫之等许多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和 思想家,都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精辟的教育见解。
(编辑:吴清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