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自学网 发表于 2016-7-23 11:21:24

中国人民大学1991—2002年考研法学基础理论试题

一、填空。
1、规范性文件系统化的主要形式包括      。
2、法律事实的种类一般可分为      。
3、我国地方性法规是指由       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4、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      。
5、我国的立法程序可分为          。
二、判断。
1、法的科学性是指法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的程序,因此,只有社会主义法才有科学性。()
2、法的历史类型是按照法的历史传统和法在形式上、结构上的特征对法进行的分类。()
3、法的实施仅指国家专门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将法律规范运用到具体案件中的活动,一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无此权力。()
4、权利能力是权利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能力。()
5、党的政策是社会主义法的灵魂,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起到法的作用。()
三、选择。
1、普通法系中的普通法是指()。a.相对于特殊法,在全国通行的法律;b.中世纪在欧洲大陆通行的罗马法;c.在英国历史上,相对于地方习惯,在全国通行的判例法;d.相对于适用于非常时期的特别法,适用于平常时期的法律。
2、我国选举法第41条规定:“任何公民或者单位对违法乱纪或者严重失职的代表,都可以提出罢免的要求。”该条所包含的规范是()。a.禁止性规范;b.义务性规范;c.授权性规范;d.调整性规范。
3、根据我国宪法、法律规定,有权对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合法性进行监督的国家机关包括()。a.全国人大常委会;b.国务院;c.最高人民法院;d.最高人民检察院。
4、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包括()。a.法的历史类型;b.法律调整效果;c.法律调整对象;d.法律调整方法。
5、产生法律规范的前提包括()。a.法律规范;b.法律责任;c.权利主体;d.法律事实。
四、名词解释。
1、法律心理2、非规范性文件
五、试论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及其产生的一般规律。
六、论法的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的关系。
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法学基础理论试题
一、填空。
1、法律调整的过程一般可分为          阶段。
2、权利主体的种类可分为      。
二、判断
1、法的公正性是依人的主观价值观念决定的。(   )
2、社会主义法的适用的主体只能是国定各级司法机关,其他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无权适用法律。(   )
三、选择。
1、我国刑事诉讼法第30条规定:“在审判过程中,被告人可以拒绝辩护人继续为他辩护,也可以另行委托辩护人辩护。”该规定所包含的法律规范属于()。a.授权性规范;b.禁止性规范;c.义务性规范;d.任意性规范。
2、根据义务性规范所建立的法律关系属于(   )。
a.积极型法律关系;b.消极型法律关系;c.调整性法律关系;d.保护法法律关系。
四、名词解释。
1、法治2、法的体系3、规范性调整4、法律条文
五、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作用。
2、简述法律关系与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
六、有人说:“社会主义法灵魂不是党的政策,而是人民利益。”试对这种说法进行分析。
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法学基础理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规范性法律文件2、法律秩序3、绝对法律关系4、权利能力
5、规范性解释6、法的部门7、法的适用8、法律责任
二、简答题。
1、简述法的阶级性与继承性。
2、简述法律事实的种类。
三、如何正确处理改革与社会主义法的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1994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法学基础理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调整性法律关系2、事实构成3、法律责任4、法的形成
5、行政法规6、个别性调整7、保护性规范8、有权解释
二、简论法律意识和法律制度的关系。
三、简论法律关系的内容。
四、试论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法与道德的协调发展。
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法学基础理论试题
一、判断。
1、凡是具有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的文件,都属于法的范畴。(   )
2、只有出现违法行为时,才产生法的适用问题。(   )
3、法与道德的区别之一在于法有强制性,而道德无强制性。
4、国务院对行政法规所作的解释属于立法解释。(   )
5、将规范性法律文件加以整理并汇编成册,实质上是对法律进行修改、补充或废止的活动。(   )
二、解释并比较下列每组两个概念。
1、法律规范和法律关系。2、规范性解释和个别性解释。
3、法律规范和法律条文。4、绝对事件和相对事件。
三、试论法的历史类型和法系。
四、论我国法的适用中弥补法律空白的措施。
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法学基础理论试题
一、解释并比较下列每组两个概念。
1、命令性规范和逻辑性规范;2、法的体系和法制;
3、法的创制和法的形成;4、肯定性法律事实和否定性法律事实;5、法和法律规范。
二、简答下列各题。
1、简述科学技术对立法的影响。
2、合法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三、试论我国法律文化的现状及其现代化。
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法学基础理论试题
招生专业:法制史、宪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民法学、国际经济法、经济法
一、判断正误(每题1分,共10分)
1、行政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主要形式渊源之一。()
2、法只能确认已有的利益,不能促进利益的形成和发展。()
3、判例法国家一般实纠问式诉讼。()
4、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对法的决定作用总是需要经过统治阶级法律意识的中介。()
5、是否具有强制性是法区别于其他行为规则的基本特征之一。()
6、法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7、在我国,国家机关适用法的文件不是规范性法律文件。()
8、扩充解释是对法律规范内容所作的广于立法原意的解释。()
9、总的看来,法律调整是规范性调整和个别调整的有机结合。()
10、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所属部委有权制定单行条例。()
二、解释并比较下列每组两个概念(每题9分,共45分)
1、法的实施和法的实现。
2、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3、法的历史类型与法律制度(Legal System)
4、保护性制裁与惩罚性制裁
5、法律汇编和法典编纂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使社会关系参加者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则有哪些?
2、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专门法律原则是什么?
四、论述题(25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依法治国。
2003年之前,人大法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法理学单列,100分,2003年后并入综合课,占30分
1998
一、判断
1、非规范性法律解释即非正式解释,没有法律效力。(__)
2、凡具有普遍性、权威性和强制性的行为规则就是法律规范。(__)
3、司法机关在适用强行性规范时,不得进行自由裁量。(___)
4、有些法律规范的实现无须在主体间建立具体的法律关系。(___)
5、法律技术规范体现着自然规律的要求,调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___)
6、涉外立法通常表现为国际条约和协定,属于国际法的范畴。(___)
7、法的有效性从根本上说在于国家的权威性和强制力的保障。(___)
8、保护性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国家,另一方是受到违法行为侵害的权利人。(__)
9、行政制裁即国家行政机关在职权范围内对违反行政管理法规者追究法律责任的活动。(___)
10、一般说来,法律调整的方法主要取决于法律调整的对象。(____)
二、辩析题。
1、法律通常是由统治阶级的执政集团制定的,因此从本质上看,法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的意志。(___)
2、“凡是法律不禁止的就是允许的”,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现代国家机关的职能活动。(___)
3、凡是合法的就是合理的。(___)
4、社会调整方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以规范性调整逐步取代个别调整。(___)
三、解释并比较下列概念。
1、法的社会政治内容和专门法律内容
2、法律权利和直接的社会权利
3、法律调整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4、法的静态调整职能和动态调整职能
四、简答题
1、 简述法律调整的基本特点
2、 简述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五、论述题:论法是主体行为自由的体现和保障
1999
一、判断。
1、法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是实现法的社会作用的形式和手段。(__)
2、在许多情况下,主体能否实际行使法定权利取决于他是否个备一定的财富、知识和能力等资源。(___)
3、环境保护法调整的对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__)
4、法实现国家职能的同时也是对国家权力的一种制约。(___)
5、民族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___)
6、在我国,国家机关发出的具有普遍效力的法律文件不一定都是法的渊源。(___)
7、法的适用是任何法律调整具体过程的必经阶段。(___)
8、凡社会生活中现实存在的法律意识都属于该社会的法律上层建筑。(___)
9、法律规范的要求可不通过主体间建立具体的法律关系就获得实现。(___)
10、授权性规范与禁止性规范相结合,执行着法的静态调整职能。(___)
二、辩析题。
1、法律的作用在于确认并保护现实社会关系,立法者不应当通过立法创造新的社会关系。(___)
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经济生活的许多领域中,法律调整将逐步并最终完全取代原先的道德调整。(___)
3、在阶级社会中,法只保护统治阶级的行为自由,而不保护被统治阶级的行为自由。(___)
4、一定法律关系的产生必然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存在。(___)
5、专门法律原则反映法律调整自身的规律,其内容不受法的社会原则的制约或支配。(___)
三、解释并比较下列概念。
1、授权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2、判例和司法解释
3、法律调整的一般允许型和一般禁止型
四、简答题
1、为什么民主建设必须纳入法治轨道?
2、简述法律调整的对象。
五、论述题:试论利益因素对法的实现的影响。
2000
一、选择填空。
1、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机关包括_________。
A.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B.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C.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D.民族自治州、县的人民代表大会
2、当前美国法理学的三个主要流派都比较重视法外因素对法的运动过程的影响,这三个流派分别是_________。
A.经济分析法学;B.原则和权利法学;C.批判法学;D.分析法学
3、法律调整过程中的机动阶段是指_______。
A.法律、法规的生效阶段;B.产生法律关系的阶段;C.法的适用阶段;D.法律权利和义务获得实现的阶段
4、法的调整职能是指________。
A.确认已经形成的社会关系;B.提供合法的行为模式;C.制裁违法行为;D.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5、按照法律解释效力范围的不同,法律解释可以分为______。
A.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B.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C.规范性解释和非规范性解释;D.字面解释、限制解释和扩充解释
二、辨析题
1、专门规定制裁措施的规范称为禁止性规范。(___)
2、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产生必须以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为前提。(___)
3、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对法律的解释是正式解释,具有法律效力。(___)
4、法治原则要求法律规范的效力一律不得溯及既往行为。(___)
5、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法律意识也可以成为法的渊源。(___)
三、解释并比较下列概念
1、法律权利和直接的社会权利
2、绝对确定性规范和强行性规范
3、法的继承和法律移植
四、简答题
1、简述我国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
2、法的实现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五、论述题:试论法与国家的关系。
2001
一、选择填空
1. 将法的本质归结为“主权者的命令”的西方法学流派是
A自然法学_B历史法学_C分析实证主义法学_D社会学法学
2. 社会主义法与执政党政策的一致性表现在两者的
A调整范围相同_B指导思想相同_C规范性程度相同_D产生方式相同
3. 须经其制定机关的上一级人大常委会批准才生效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
A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若大及其常委会的地方性法规B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_C民族自治区人大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_D民族自治州、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4. 法治和人治的基本区别表现为
A主要依靠法律还是靠杰出人物的个人意志智力国家__B是否承认领导人的权威地位_C是否允许法官自由裁量__D是否以民主政治作为基础
5. 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法律事实通常规定于逻辑性规范的
A假定部分B处理部分C后果部分D制裁部分
二、辨析题
1. 法能够得以实现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它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2. 法律规范的要求必须通过当事人之间建立具体的法律关系才能获得实现
3.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直接决定法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的性质
4. 法律调整的对象是决定法律调整方法的唯一因素
5. 凡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就是规范性法律文件
三、解释并比较下列概念
1. 法的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
2. 法的实施和法的适用
3. 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四、简答题
1. 什么是法的价值,简要说明法的价值的特征
2. 简要说明当代中国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
五、论述题: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相互关系
2002
一、多选题(10)
1. 法律调整过程的三个基本阶段
法律规范开始生效的阶段/法的适用阶段/主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阶段/产生法律关系的阶段
2. 有权向全国人大提出属于全国人大职权范围内的法律案的国家机关包括
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检察院
3. 社会主义法和共产党政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二者的
意志属性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实施途径和保障方式不同/稳定性、程序化程度不同
4. 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属于
对世权/对人权/绝对权/相对权
5. 法律调整是一种
正式的社会调整/外在的社会调整/规范性的社会调整/肯定性的社会调整
二、辨析题(20)
1. 高度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不会在全社会自发形成,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灌输(对)
2. 法的历史类型变更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律体系自身的矛盾运动
3. 一项法律规定贯彻实施所取得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必然是一致的
4. 依照法治原则,司法审判中一律不得适用类推
三、名词解释(20)
法律关系
法制
法的体系
任意性规范
判例
四、简答题(30)
1. 当代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不同于自由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有那些
2. 确认不同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应当遵循那些原则
3. 简述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五、论述题(20)试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法制的影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人民大学1991—2002年考研法学基础理论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