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8-12-19 19:20:28

2019历史学考研中国古代史: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

考研历史学是统考学科之一,历史学专业课考试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其中,中国古代史约占整体的30%,所占比例较大。所以,中国古代史的复习很重要。为帮助考生提取复习重点,新东方在线整理了中国古代史的重点内容,希望下文对考生的复习有所帮助!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
        第二节 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
        一、曹魏的政治与经济(220年代汉建魏)
    1、新制度的出现
    A:屯田制:屯田最初渊源于西汉,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东汉末年,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粮食短缺,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三国时期的屯田制,是专制国家对国有土地的一种经营方式,它是由曹操率先实行的。建安元年(196),曹操接受部下枣祗、韩浩的建议,招募流亡农民在许县附近实行屯田。当时,“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国家掌握足够的国有土地可作屯田之用;而曹操又刚刚打败汝南、颖川黄巾军各数万众,缴获了一批物资,为屯田提供了必需的人力物力。这种募民屯田的形式就是民屯。民屯每50
人为1
屯,屯田民或称屯田部民、屯田客。名为招募,其实是被迫而来的。国家对民屯采用军事组织的方式管理,屯有屯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等官,与郡县官并列,而不相统属,直隶于中央。屯田民被束缚在屯田土地上,不得随意离开,失去了自由民的身份。他们耕垦一定数量的土地,向国家缴纳分成地租:使用官牛者,缴纳收成的十分之六;使用私牛者,则对半分成。国家对屯田民的地租剥削十分沉重,屯田民也没有完全免除兵役、徭役负担,所以,许多屯田民逃亡。后来,曹操还以军队从事屯田,是为军屯。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度支都尉。
    B:士家制:为了保持一部分固定的兵源以应付战争的需要,魏国建立了士家制度。汉朝的普遍义务征兵制在魏晋已经破坏,国家只能牢固控制一部分人户,令其世代当兵。他们单列“士”籍,集中居处,男丁为兵,妇孺转输,役及全家,父子兄弟相继,非立大功不得脱籍改业,婚姻亦仅限于同类,多由官府配嫁。
    C:租调制:汉魏之际,赋税征收制度发生了较大变化。建安九年(204),曹操平定河北后,将赋税项目统一规定为田租每亩四升,每户又出绢二匹、绵二斤,此外不得擅征。这种赋税制度称为“租调制”。户出绢、绵后来统称“户调”。自此百姓的赋税负担由租、赋变为租、调。“调”的原义为财政调度,东汉已有此名,主要指租、赋之外的一些临时征敛,至汉末成为正式赋税,取代了赋的地位。调与赋的区别,一是由按口征收变为按户征收,二是由纳钱变为纳实物,这是因为经过汉末丧乱,朝廷难以掌握确切人口数字,而且商品经济严重衰退,不得已而为之。租调制有其积极意义,它以定额田租代替汉代的定率田租,以户税代替汉代的人头税。租调制的田租租额较低,而且租额固定,增产不增租;户调以户为单位,增人不增调。征收的粟帛既是当时曹操军中急需,也是耕织结合的小农所产,免去以物易钱交税的中间损失。实行租调制后,许多小农返回故里,积极务农,精耕细作,使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有所恢复。
    D:九品中正制:西汉选官主要由朝廷征聘和州郡察举,征聘察举例由地方官吏听取当地名士的评议并加以考察,此所谓乡举里选。东汉末年,战争频仍,许多士大夫避难迁徙,流移异乡,乡举里选已不可能,朝廷选官则无从考察与核实。延康元年(220)月,曹丕乃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九品官人法。这一制度是在中央选择“贤有识鉴”(《资治通鉴》卷69,黄初元年)的官吏,兼任其原籍所在郡的“中正”官,负责考察同籍贯流散在各地的士人,评定等第。等第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即九品。中正将评定结果申报吏部,作为吏部铨选官吏的依据。后来,州又设大中正,亦由籍隶本州的中央官兼任。九品中正制本为区别士人优劣,选拔人才,初行时确有利于改变大族名士操纵选官的局面,能够选任一些比较有用的人才。但九品中正制很快就蜕化为门阀士族维护其特权的工具,中正之职通常把持在士族官僚的手中,而中正评定品第则只问门第,不看才能。门第高的子弟品第就高,门第低的子弟品第就低,故至西晋时,经中正评定的九品人士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只有门阀子弟才能经过中正品第获得较高的官职。
    E:官制改革:第一,中央设中书监、令掌管机要,草拟诏令,分尚书省之权,为隋唐三省六部制萌芽。第二,地方州牧制度固定化,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度。刺史成为管辖地方的行政官。且自此刺史多带将军号,不带者称“单车刺史”,州级军政大权集于一人,助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割据。
    2、北方经济的恢复
    A:水利:在清水南开凿白沟,北凿平虏、泉州二渠及新河。白沟为隋代永济渠的基础。
    B:灌溉:芍陂。
    C:经济的恢复:韩暨改良冶铁技术,将马排、人排改为水排。
    3、政治局势的发展变化
    A:对士族的重用与打击:陈群、何夔;孔融、杨修、魏讽
    B:司马氏与曹氏的斗争: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淮南三叛;265年司马炎灭魏建晋。
    C:大族势力的发展:赐租牛客户制:魏国末年,司马氏更把类似屯田民的国家佃客即所谓“租牛客户”赏赐给公卿之门,动辄成百户。对屯田制的瓦解有很大影响。九品中正制的变化。
        二、蜀国的政治和经济(221年)
    1、政治
    A、荆、益集团的联合 B:南中之战:西南夷;●降都督;马谡
    2、经济司金中郎将;火井煮盐;织锦。
    3、北伐祁山;马谡;五丈原。曹真;司马懿。
    4、蜀亡(265年) 蒋琬、费祎、董允;姜维。钟会、邓艾。
      三、吴国的政治和经济(229年)
    1、孙吴的建立及其与山越的斗争
    A:建立过程:建安15年(210年),步骘招附士燮;次年,徙都。24年,占荆。 B:征讨山越:嘉禾三年(234年),诸葛恪进攻丹阳,虏十万人。
    2、三吴经济的发展
    A:原因:北方技术与流民的进入;山越人出山。
B:表现:尝试开湖为田。民间副业为绩麻。会稽郡的铜镜制造业、青瓷业。破冈渎。武昌为冶铁中心;侯官为造船中心;卫温、诸葛直到夷州;朱应、康泰出使南海。
C:新资料:长沙走马楼吴简。
    3、江南大族的兴起(顾、陆、朱、张)
    A:世袭领兵制:孙吴治下的江南大族势力强大,孙吴将领亦多出自大族,拥有私兵,称为“部曲”,得父子兄弟自相传授,形成世袭领兵制。这是士族势力强大的表现,也是势力强大的必然结果。
B:复客制:大臣、将领手下的佃客可以不必向政府缴纳赋税、服劳役,促进了江南士族势力的发展
C:势力发展的一般表现:“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
    4、孙吴灭亡(280年) 孙皓;王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9历史学考研中国古代史: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