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8-12-11 18:57:38

2019考研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情绪

2019心理学考研进入到冲刺阶段,此阶段的复习同学们仍应紧扣考纲,重视笔记与精要知识点。做到查缺补漏,将自己已经记住的重点强化,未记住的重点重新记忆!下面是新东方在线整理的心理学导论重点复习笔记吧。请参考:
      第十章 情绪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主观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的定义中包含了以下四个内容:①情绪和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②情绪和情感是个体的主观体验或感受;③情绪和情感都有其外部的表现(即表情);④情绪和情感都伴有生理上的变化。
    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每种情绪有不同的主观体验,它们代表了人的不同感受,如快乐还是痛苦等,构成了情绪的心理内容。
    表情是在情绪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答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生理唤醒是指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它涉及广泛的神经结构,如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干、中央灰质、丘脑、杏仁核、下丘脑、蓝斑、松果体、前额皮层,及外周神经系统和内、外分泌腺等。
    人们在情绪状态下,能自我觉知,但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主控情绪的植物性神经系统一般不受个人意志所控制。测谎仪就是根据情绪状态下个人不能控制其生理变化的原理来设计的。测谎仪主要测量呼吸、汗腺及心跳等个体不能自行控制的反应。
    2.情绪的维度及其两级性
    情绪的维度是说情绪所具有的特性,即它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这些特性的变化都呈现出两极对立的状态,例如有爱就有恨,有喜就有悲等等,这就是情绪的两极对立的特性。
    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提高人的活力)和减力(降低人的活力)的两极;激动度有激动与平静的两极;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
      (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手段,如动物遇到危险时产生怕的呼救,就是动物求生的一种手段。
    2.动机功能:情绪和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可以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人的活动的效率。赫布认为唤醒水平和绩效之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的关系。
    3.组织功能:情绪和情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表现在,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的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的作用;
    4.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
    (三)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主要指的是感情的过程,是个体需要与情景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即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因此,它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它还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和易变性,只要引起情绪的情景发生了变化,情绪会很快地变化。情绪具有激动性,它会伴随着明显的生理变化。
    (2)情感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议会意义的感情,它具有显著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对美的欣赏,对丑的厌恶等。
    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情绪和情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因而又具有密切的联系。
    (1)情感是通过情绪来表达的,我们会为祖国取得的成就而欢欣鼓舞,也会为祖国受到侵略而同仇敌忾,离开了情绪的外在表现,爱国主义的情操也就无从表达了。
    (2)情感也制约着情绪的外在表现,因为人的需要就明显地受着社会的制约。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1.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可把情绪区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有它的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并有不同的适应功能。当代心理学家常把喜怒哀惧看作基本的情绪。
    复合情绪则同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如焦虑就包含恐惧-内疚-痛苦-愤怒四种情绪的组合,悲喜交加的情景也是不难想象的复合情绪。有些复合情绪可以命名,有些则难于命名。
    伊扎德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得出人的基本情绪有兴趣、惊奇、厌恶等11种,并由此产生三类复合情绪,即基本情绪的混合(如兴趣-愉快、恐惧-害羞等)、基本情绪和内驱力的结合(如性驱力-兴趣-享乐等),以及基本情绪和认知的结合(如活力-兴趣-愤怒等)。
    罗素提出的环形理论是用两个维度,即愉快与不愉快,中等强度与高等强度,来组合成四种类型。
    冯特提出了情绪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驰,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的不同位置上。
    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维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维度。他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其中椭圆切面的长轴为快乐维度,短轴为注意维度,垂直于椭圆面的轴则是激活水平的强度维度,三个不同水平的整合可以得到各种情绪。
    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维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2.按情绪状态,即按照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来划分,可以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微弱、持久,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相当于平时所说的心情。
    激情:强烈、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体验状态,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行为的表现。
    应激: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境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长时间的应激会破坏人的免疫力,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PTSD应激后反应障碍
      (二)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的体验。对自己的爱国行为感到自豪、宽慰;对别人的爱国行为产生崇敬、钦佩的情感;
    2.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人的审美标准既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属性,又受个人思想、观点和价值的影响。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美的感受带有时代的特征,也有个体的差别;
    3.理智感: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台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解决了问题时的喜悦等等。
    三、表情
        (一)表情的含义
    表情是情绪变化是的外部表现模式。表情既具有生物性又具有社会性,即表情既有先天、遗传、不学而能的;也有后天学习模仿得来的。所有人类的基本表情(哭、笑、害怕等)是一样的,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表达情绪的方式又是有区别的(表示欢迎的方式、人际之间亲近的距离等)。
      (二)表情的种类
    1.面部表情:通过眼眉部、颜面部、口鼻部的肌肉变化来表现情绪状态;高兴笑的时候眼睛是眯着的,鼻子和嘴角是向上提着的,即所谓的“眉开眼笑”;害怕时是“目瞪口呆”的。
    2.姿态表情:包括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前者如“手舞足蹈”、“坐立不安”;后者如“挥手致意”、“振臂高呼”等。
    3.言语表情:高兴时说话音调高、速度快,句子之间停顿的少;悲伤时音调低、速度慢、句子之间停顿的时间长。
      四、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大脑中有两个基本的情绪系统,即趋近系统(促进欲求行为,产生积极的情绪)和退缩系统(从厌恶刺激撤退,组织对威胁线索的适当反应,产生消极情绪),与情绪产生有关的脑组织包括:
      (一)前额皮层
    对正常人的实验研究表明,左前额皮层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情绪有关,右侧则与退缩和消极情绪有关。
    (二)杏仁核
    实验证明,双侧杏仁核损伤的病人对恐惧和愤怒声音的识别有困难,或者对厌恶刺激没有反应。说明杏仁核对识别威胁或危险线索是重要的。
    (三)海马和前部扣带回
    海马在情绪的调节中有重要的作用,前部扣带回在情绪的反应中有重要作用。有人提出,扣带回前下部主要与情绪加工有关,扣带回后上部主要与认知概念有关。
      (四)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的功能在于唤醒,因而也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网状结构靠近下丘脑的部位,既接受外部刺激向上传递,以激活情绪状态,又接受来自中枢的信息,向下发送冲动引起情绪的各种外部表现,是一个中转站。
        五、情绪理论
        (一)早期的情绪理论
    1.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情绪的外周理论认为,情绪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詹姆士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觉知,人们由于哭泣而悲伤,由于打斗而愤怒。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两人基本观点相同,都认为情绪是对身体生理变化的知觉,直接由生理变化引起。詹姆斯和兰格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植物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因而受到批评。
    2.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坎农对詹姆斯-兰格理论提出三点质疑:①机体生理变化不大,情绪状态会有很大差异;②机体生理变化缓慢,而情绪变化快;③机体的某些变化可能由药物引起,但药物不能造成情绪变化。于是,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情绪的丘脑理论认为,外界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丘脑再把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体验,同时又传至交感神经,引起躯体的生理变化。因此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是产生的。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的“评价-兴奋”理论
    外界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送到大脑皮层,在此对刺激情景进行评估,形成态度,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引起内脏系统的变化,产生情绪体验。外界刺激在大脑皮层上受到评估,使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2.沙赫特的认知情绪理论(激活归因理论)
    情绪唤醒实验表明,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因而,情绪变化是由环境刺激、生理状态,以及认在因素(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景的评估)共同引起的,而其中认知因素又起了决定的作用。
    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个体在外界刺激作用下,不断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的过程。评价具有三个层次的,即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①初评价是确定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具有利害关系;②次评价是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反应;③再评价是评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
    4.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伊扎德认为,情绪是分化的,存在着具有不同体验的独立情绪,这些独立的情绪都具有动机特征。他假定存在10种基本情绪,即兴趣、愉快、惊奇、悲伤、厌恶、轻蔑、恐惧、害羞与胆怯,它们组成了人类的动机系统。
    伊扎德认为,人格由体内平衡系统、内驱力系统、知觉系统、情绪系统、认知系统以及动作系统六个子系统组成。其中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
    情绪的分化是进化过程的产物,具有灵活多样的适应功能,在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上起着核心的作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9考研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