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8-12-4 20:41:09

2019考研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重点知识总结

下面,新东方在线为了帮助大家复习,整理了2019考研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重点知识总结,供考生参考。
    一、侵犯行为的含义
    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任何行为。由侵犯行为、侵犯动机(直接原因)和社会评价(从效果上看,可能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三方面的因素构成。
      二、侵犯行为的种类
    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可分为言语侵犯与动作侵犯;
    2.根据侵犯行为的动机,可分为工具性侵犯(把侵犯作为其他目的的手段)和报复性/敌意性侵犯(为了使对方遭遇不幸);
    3.根据侵犯的指向性,可分为公然侵犯和关系侵犯。公然侵犯是直接侵犯,通常以与他人面对面的公开对抗行为为特征,身体共计、语言威胁、损坏他人财产等都是典型例证。关系侵犯也是隐蔽的间接侵犯,指“通过有意操纵同伴关系或者损害同伴关系伤害他人的行为”,是属于心理欺负,有意中断或威胁中断关系、传播谣言都是典型的关系侵犯行为。关系侵犯虽然破坏性比直接侵犯小,但近十年,该种类型的侵犯被研究者高度关注。
    4.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背社会准则,可分为反社会的侵犯行为(杀人放火)、亲社会的侵犯行为(警察击毙罪犯)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正当防卫、父母教育惩罚孩子)。
    三、侵犯行为的理论
    1.本能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有生本能和死本能两种,死本能是自我破坏的倾向,人只要活着死本能就会受到生本能的妨碍,因而对内的破坏倾向转向外部,即侵犯行为。洛伦兹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是一种适应性行为,具有生物保护意义。
    人类侵犯的避免,可以采取耗散侵犯本能的方法,如发展冒险性体育活动。
    2.挫折-侵犯说:该理论认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是挫折,侵犯永远只是挫折的一种结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侵犯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挫折,挫折只有一个反应就是侵犯。侵犯和挫折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多拉德1939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为条件。米勒对其进行修正,认为挫折也可以是产生侵犯行为的后果,并不一定引起侵犯。伯克威兹认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引起的情绪状态,如愤怒,侵犯的发生还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
    3.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倡导者是班杜拉提出,儿童的侵犯行为并非生来就有,而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直接经验和观察学习,儿童学会什么时候做出以及怎样做出侵犯行为。因此秦凡师直接经验和观察学习的结果。
    (1)通过强化习得侵犯行为
    孩子常常会因做出攻击行为而获得奖励。打架输了的孩子反而知识得到父亲的臭骂,另外孩子由于侵犯行为而获得家长或老师的关注,其行为也会被强化。害怕被忽视的孩子非常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来赢得由侵犯带来的家长和老师们的关注。
    (2)通过观察习得侵犯行为
    儿童通过观察他人的侵犯行为习得侵犯。班杜拉与助手做过许多研究,证明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儿童就可以学习侵犯行为。
    班杜拉认为,侵犯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观察而习得的,其机制为联想、强化和模仿;侵犯的榜样起到了重要作用。班杜拉做的观察学习的假人实验很好说明了学习对侵犯行为的影响。
      四、与侵犯行为的因素
    1.
温度和天气变化:有研究表明,天气变化与犯罪行为存在一定的关系。比如在一定范围内温度与犯罪率呈倒U形曲线。在气温为81~85华氏度的时候,暴乱的数量多,而在气温太低或者太高的时候,暴乱发生较少。
    2.
兴奋转移: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侵犯行为。兴奋转移是指由于刺激诱发的情绪性激起会转移到其他对象的心理过程。齐尔曼(Zillmann)首先发现兴奋转移在爱情中,也发现在侵犯行为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愤怒且锻炼的人比愤怒但是没有参加锻炼的被试采用更高的电压电击助手。除了锻炼,大的噪音、暴力等引起的激起都会增加人们的侵犯性。
    3. 侵犯线索:
    根据伯克维茨的观点,挫折引发了个体做出侵犯行为的预备状态,以及被个体标定是“愤怒”的情绪状态;只有当环境中出现能引发侵犯的适当线索时,侵犯才会出现。因此提出了侵犯线索的概念。
    为了证明武器线索在诱发侵犯时所起的作用,伯克维茨做了大量关于武器效应的研究。
    武器效应是指情境中与侵犯有关的一些线索,如刀、枪等,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武器效应提高了人们侵犯性冲动的释放。也有研究发现,与死亡、邪恶相关的黑色也是引发侵犯的线索。穿黑衣服的赛马选手会表现出更多的侵犯性。与侵犯有关的线索不仅可以引发侵犯,并且能够使愤怒的人的侵犯性加强。
    4. 去个性化:去个性化是指群体中的个体有时候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使自身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甚至丧失,从而做出平时不敢做的反社会行为。
    5.
饮酒:有研究表明,酒精能使人更容易被激怒和好斗。心理学家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去抑制”来解释,也就是说,酒精降低了人们对侵犯行为的控制。第二种是用处理信息方式的改变来解释。醉酒的人对初和突出的社会情境特征做出反应,而忽视和遗忘细节。
    6.
社会赞许与模仿:我们总是从他人身上获得一些提示。如果一个你所尊重的人或者组织表现出了攻击,将会对很多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孩子以暴力方式解决冲突,经常是因为在模仿成人或者和他们年龄相仿的人。特别是当他们看到这些人的侵犯行为得到奖励时。
    7. 其他因素:个体受到挫折(伤痛等)的程度、性别和认知水平、文化、媒体也会影响个体的侵犯行为。
    五、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
    1.
利用惩罚:一方面惩罚是减少侵犯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另一方面,惩罚往往会使用侵犯形式,那么惩罚者往往会引发被处罚者的模仿行为。因此在使用惩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惩罚是迅速的,二是在惩罚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才使用惩罚。
    2.
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一方面,人们要控制自己的言行,不要成为他人的挫折制造者。如果成为挫折制造者,则应该为其行为负责,进行道歉等形式来减少侵犯行为。另一方面,要学会对自己的侵犯行为进行抑制或者控制。
    3.
替代性攻击与宣泄:也称侵犯转移,是指人们因为无法对造成挫折的对方报复,从而用其他方式对另外目标表现出侵犯行为。宣泄指倾诉积压在内心深处的一些欲望,释放积累的能量。
    4.
示范非侵犯行为:向孩子展示非侵犯行为的楷模,让他们接触被愤怒时还能以自制、理性和令人佩服的方式表达自己感受的人,孩子的侵犯行为水平会降低。
    5.
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人往往是缺乏适当社会技巧的人。因此应教会个体如何建设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个体的沟通技巧可以适当地减少侵犯行为水平。
    6.
控制媒体的暴力内容:电视暴力确实会令观看节目的儿童产生更多的暴力,心理学家认为三点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第一,看到别人的暴力行为会降低人们在类似情境中对自己暴力行为的抑制;第二,儿童在观看暴力片时,会发展出一套侵犯性的剧本,这个剧本表现了侵犯事件发生的顺序,并被存储在记忆之中,指导个体的行为;第三,某些武器等侵犯线索会和电视暴力联系在一起,对侵犯行为有诱发作用,这种由刺激引发暴力的行为现象叫认知启动。另外,暴力游戏也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六、与侵犯行为有关的一项经典研究:津巴多斯坦福监狱实验
    复习建议:在自主命题的考试中,侵犯行为多以名词解释题形式考察,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常以选择题出现。此外,关于侵犯的理论和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常会考察简答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9考研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重点知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