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8-11-27 18:24:25

2019历史学考研|中国古代史资料:不同朝代的军事制度

下面,新东方在线为了助历史学考研学子一臂之力,分享了2019考研历史学知识点-不同朝代的军事制度,供考生参考。
    2019历史学考研|中国古代史资料:不同朝代的军事制度
    汉朝:(期门军,羽林骑,八校尉)
    汉武帝时侍从军有三支,期门,羽林,羽林孤儿
    期门军:建元三年(前138年),期门军建立,由侍中,常侍,武骑,北地等六郡良家子能骑射者,约一千人,因常侍从武帝而期待于殿门,故有期门之名。
    羽林骑:太初元年(前104年)建,选六郡良家子组成,约七百人,原叫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
    羽林孤儿:由战死者的子弟组成,因养在羽林宫,教习骑射,故名。
    八校尉:元鼎六年(前111年),建立禁卫军,共八支,每支七百人,由八个校尉率领,故称八校尉。八校尉的士兵由招募而来,是职业兵,是古代募兵制的开始,这支军队后来发展成为西汉王朝的军事实力,经常用于镇压劳动人民或民族战争。
    曹魏:(青州兵,土家制,都督制)
    青州兵:曹操占据衮州后改编降卒中精锐者组成的军队。董卓专权后,曹操逃出洛阳到陈留聚兵五千人,参加讨董联军。公元192年,青州黄巾军攻杀衮州刺史,曹操入据衮州,击败黄巾军,收受降众30余万,男女百万人口,改编其中精锐者,号称“青州兵”,从此势力大振。
    土家制:三国曹魏推行的军事政策。为保证有足够的兵源和防止士兵逃亡,规定士兵及其家属另立户籍,称为“土家”。土家集中居住在邺城一带,由军营或郡县管理,社会地位很低,土家的子孙必须世世代代当兵,娶妻也必须是土家的女子。土家制保证了曹魏的兵源,是曹操称霸北方的重要条件。
    都督制:东汉末年以来,各地豪强大族纷纷建立地主武装。他们归附曹操以后,曹操仍使统领各自的部众,这样有利于笼络豪强大族,但不利于统一指挥,于是在数只队伍之上设立都督,作为某一次战役或某一防区军队的统帅。都督是中央官,其统领的军队也成为中央军。曹丕即位后,正式建立都督制,都督是驻防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有时兼领一州或数州的刺史,由于都督权力过重,并且逐渐转化为地方官,导致后来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隋唐:(府兵制,募兵制,神策军)
    隋唐(府兵制):府兵制创始于西魏,北周时期,当时的府兵是职业兵,兵士皆入军籍,家属也随营居以编入军户,不属于民户。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改革府兵制,令今人初原有户籍属于军府外,又与家属都编入州县民籍,与一般民户一样同样依均田令分得田地。军人有较稳定的家庭生活,平时生产,每年轮番应征宿卫,这样使府兵制与均田制想结合,形成兵农合一的制度。隋置十二卫统率府兵,各卫下设军府,是府兵的基本组织单位,隋文帝时称骠骑府,炀帝时改称鹰扬府,唐朝时改称折冲府。
    唐玄宗(募兵制):唐玄宗时期,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随着府兵制的破坏,募兵制日益盛行。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已基本被募兵制所取代替。镇守京师的武力号称长从宿卫,后改成彍骑,戍守边防的士兵称健儿,因长期服役,故又称长征健儿。地方上的军队主要有团练兵。募兵制实行以后,中央虽有彍骑,但多招募市井无赖充当,在内地州县团练的装备少,数量也少,而当时的精兵猛将都聚集在边镇,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使唐朝后期军事动荡不安。
    神策军:唐代后期主要的中央禁军,本是陇右节度使所属驻守临洮城西的军队,安史之乱中,这支军队千余人奉调入援,后改编为皇帝禁军,并扩充发展为号称十五万的最大的中央军。神策军后被宦官控制,其实际指挥官左右神策护军中尉均有宦官担任。宦官控制神策军,同时也控制了长安城及整个关中地区,从而造成了宦官集团长期专政的局面,它对唐后期的政治和社会有重大影响,此军唐亡始废。
    金:(猛安谋克制)
    猛安谋克制:完颜阿骨打称帝后,为了夺取抗辽斗争的最后胜利,确定了猛安谋克制,这是金朝特有的一种军事和行政组织。猛安谋克原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猛安,女真语,即部落酋长,谋克,氏族长)。阿骨打加以发展,对归附部落的首领一律给以猛安或谋克的称号,对其部众和女真本部战士一样进行军事编制。规定每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民户壮丁皆是士兵,战士应证出战,平时从事生产。这种兵农和一的制度,对金的经济发展和军事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元朝(领户分封制,怯薛制度)
    领户分封制:成吉思汗为了巩固统一,加强统治,打破了原来的氏族组织,实行领户分封制,他把全国的牧民按地区编为十﹑百﹑千﹑万户,各设长以统领之。万户长和千户长是有成吉思汗直接分封。封户平时畜牧生产,要想领主提供赋役,倘遇战争,要在领主的率领下作战。这种领户分封制是一种军政合一的体制。
    怯薛制度:成吉思汗组建的一支禁卫军,成吉思汗称汗后,下令挑选各部贵族子弟及自由民中有技能身体健全者,组成一支一万人的怯薛,即禁卫军。这支军队由他直接指挥,驻扎在他的殿帐周围,分为四班,由四个亲信的那可儿任怯薛长,每三日轮流值班。怯薛是蒙古军的精锐,也是对地方加强控制的武装力量。
    明朝(卫所制度):明朝军队的基本组织制度。明初在全国各地设立卫所,在卫所之下一次设立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小旗,每位人数5600人,分别设立相应的指挥官,京都以外的各卫所由各省都指挥使司管辖,各都指挥使司又分别统属于五军都督府,军士另立户籍,陈军户。每逢战时,就任命将军统率卫所士兵出征,战事结束,将归于朝,兵归于卫所。
    清朝(八旗制度,绿营制度)
    八旗制度:清朝满族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创始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1601年,努尔哈赤设立红黄蓝白四旗,后又增设镶红﹑镶黄﹑镶蓝,镶白四旗,为满洲八旗。皇太极又设立蒙古八旗和汉八旗,旗色同满洲,实际是二十四旗。但习惯上仍称为八旗。旗的基本单位是牛录,一牛录三百人。其成员平时生产,战时出征,不能随意离开牛录。八旗制度对于满族入主中原,巩固国防起了重要作用。
    绿营制度:清兵入关以后改编的汉人军队,因其军旗为绿色且以营为基层编制,故名。他们的任务是配合八旗兵拱卫京师和驻防各地。绿营兵除在京师五城戍卫外,绝大部分分驻全国各省,在京师担任卫戍的称巡捕五营,隶属于步兵统领。在各省的,最高的组织为标由总督统辖的称“督标”,由巡抚统辖的称“抚标”,标下设协﹑营,另外设有军标,河标,漕标。八旗兵和绿营兵交错分布,即便于防御和镇压人民的反抗,又便于八旗兵监控绿营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9历史学考研|中国古代史资料:不同朝代的军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