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8-10-24 17:50:36

2019西综考研复习计划之生理学(七)

以下是新东方在线整理的2019西综考研复习计划之生理学(七),请参考:
      一、复习进度
    1. 生理学 第四章 血液循环(2)
      二、相应章节大纲考点
    1.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2.动脉血压:形成、测量、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3.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三、重点知识点——生理学 血液(2)
    (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正常人不超过9min。
    1.血管收缩
    生理性止血首先表现为受损血管局部和附近的小血管收缩。
    引起血管收缩的原因为:
    ① 损伤性刺激反射性使血管收缩。
    ② 血管壁的损伤引起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缩。
    ③ 黏附于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5-HT、TXA2等缩血管物质引起收缩。
    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
    血管伤后,血小板黏附于内皮下胶原上,形成血小板止血栓,这形成止血栓的第一步。
    3.血液凝固
    血管受损可启动凝血系统,在局部发生血液凝固,使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称二期止血。最后,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并长入凝血块,达到永久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虽然分为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但这三个过程相续发生并相互重叠,密切相关。
    (二)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液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1.凝血因子
    血浆与组织中直按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F)。
    凝血因子   同义名
    Ⅰ          纤维蛋白原
    Ⅱ          凝血酶原
    Ⅲ          组织因子
    Ⅳ          钙离子
    Ⅴ          易变因子
    Ⅶ          稳定因子
    Ⅷ          抗血友病因子
    凝血因子    同义名
    Ⅸ          血浆凝血活酶
    Ⅹ          Stuart-Power因子
    Ⅺ          血浆凝血活酶前质
    Ⅻ         Hegeman因子
    XIII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PK          前激肽释放酶
    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
    凝血因子的特点:①除FⅢ在内皮细胞内合成,FⅤ在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内合成,大部分凝血因子在肝脏合成; ②凝血因子除FⅣ(Ca2)外,均为蛋白质;
③除因子FⅢ外,其他凝血因子都存在于新鲜血浆中; ④其中FⅡ、FⅦ、FⅨ、FX的生成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故它们又称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
⑤在凝血过程中被消耗掉的凝血因子有FⅤ和FⅧ,其中最不稳定的是FV(易变因子),其次是FⅧ。正常情况下,所有因子都处于无活性状态。
      2.凝血的基本步骤
        (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可通过内原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生成。两条途径的主要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和参与的凝血因子有所不同。但两条途径中的某些凝血因子可以相互激活,故两者间相互密切联系。FⅧa和FⅨa为因子X酶复合物的重要组分,FⅧ或FⅨ的缺乏均可导致因子X酶复合物生成障碍,分别称为血友病A和血夜病B,都表现为凝血过程缓慢,轻微外伤常可引起出血不止。由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所生成的FXa,在Ca2+
存在的情况下可与FVa在磷脂膜表面形成FXa-FVa-Ca2+ -磷脂复合物即凝血酶原酶复合物,进而激活凝血酶原。
      (2)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
    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作用下源活成为凝血酶。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FI和FⅡ、FⅤ、FⅨ、FXIII等凝血因子,但也增添了少量凝血过程中由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3.血液凝固的调控
    (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正常的血管内皮作为一个屏障,可防止凝血因子、血小板与内皮下的成分接触,从而避免凝血系统的激活和血小板的活化。血管内皮还具有抗凝血和抗血小板的功能。
    (2)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和单核一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在凝血过程中所形成的凝血,85%~90%被纤维蛋白吸附;进入循环的活化凝血因子可被血流稀释,并被血浆中的抗凝物质灭活和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
    (3)生理性抗凝物质
    体内生理性抗凝物质可分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蛋白质C系统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三类。
    ①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抑制物激活的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FⅦa除外)。其中最重要的是抗凝血酶,由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能与内源性途径产生的蛋白酶和多种凝血因子的丝氨酸残基结合而抑制其活性。肝素可使抗凝血酶的抗凝作用增强2000倍。
    ②
蛋白质C系统:灭活的辅因子FⅤa和FⅧa主要包括蛋白质C(PC)、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S和蛋白质C的抑制物。PC由肝脏形成,其合成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PC可灭活水解FⅧa和FVa,抑制FX和凝血酶原的激活;活化的PC还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
    ③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抑制物。
    ④
肝素: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在体内外均能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此外,肝素还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FPI。
      三、纤维蛋白的溶解
    血栓的溶解主要依赖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溶系统)。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纤溶可分为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两个基本阶段。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可被分解为许多可溶性小肽,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通常不再发生凝固,其中部分小肽还具有抗凝血作用。
      四、血型与红细胞凝集反应
    1.血型
    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至今已发现30个不同的红细胞血型系统,其中,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2.红细胞凝集
    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则红细胞可凝集成簇,这个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
    ① 凝集原:指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多肽或糖脂,在凝集反应中起抗原作用。
    ② 凝集素:指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为γ-球蛋自,存在于血浆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9西综考研复习计划之生理学(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