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8-7-25 17:50:17

2019考研心理学知识重点:童年期个性及社会性发展

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学习。新东方在线为大家整理了“2019心理学考研知识重点:童年期个性及社会性发展”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通常与教育心理学放在一起,二者所占分值约为70分。对于这一门科目,考生都明白花费太多时间会得不偿失,但不背诵又会痛失分数,所以在这一科的复习上要抓住重点知识。
      2019心理学考研背诵要点:童年期个性及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发展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在3-5年级期间出现平稳阶段,其他时期都处于上升期。
    随着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逐渐发展和辩证思维的初步发展,自我意识更加深刻。他们不仅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发展了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解、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的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
    自我意识是由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体验组成的系统,以下是他们各自在在小学阶段呈现的特点:
    ①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
    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有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小学儿童的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特征过渡,但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儿童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②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小学阶段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为:
    a.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
    b.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评价
    c.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
    d.评价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发展
    e.稳定性逐渐加强
    ③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
    自我体验在小学阶段有较大发展,但对自己各种情绪情感的体验的发生和发展是不同步的。
    2.社会认知与交往技能
    (1)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
    社会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趋势
    ①从表面到内部——从对外部特征的注意到对更深刻的品质特征的注意
    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方面看问题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
    ③从呆板到灵活
    ④从近期到长远——从对个人及时时间的关心到对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心
    ⑤从具体到抽象
    ⑥从弥散到系统——从弥散性、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思想
    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
    儿童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表现出阶段性。
    对社会关系的认识
    儿童对他人的认识首先是了解其外部的、具体的特征;
    从8岁开始逐渐增加使用抽象形容词;
    在12-14岁,儿童的描述较少考虑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了,且他们开始理解到人的特质不是绝对的和不变的。
    (2)交往技能
    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同样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关系已由依赖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与此同时,具有更加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①父母—儿童关系
    a.呆在一起的时间明显减少,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也有所减少。
    b.父母教养子女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了变化。
    c.冲突数量减少了。
    d.对儿童的控制方式和控制力量变化。父母更多采用推力方式约束儿童,儿童也越来越多地自己做出决策。
    ②同伴、团体关系
    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特点:时间更多,形式更复杂;传递信息技能增强;善于利用信息决定行动;善于协调;形成同伴团体。
    塞尔曼的儿童友谊发展阶段:无友谊à单向帮助à双向帮助à亲密共享à最高阶段。
    ③师生关系
    儿童对教师的态度从入学的绝对服从逐渐转变为辩证的批判。同时,教师的期望也对学生具有广泛的影响。
    这一点有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实验为证:
    为了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罗森塔尔及其同事,要求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之后告诉教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可是当学期之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罗森塔尔认为,实验结果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大器晚成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3.品德发展
    (1)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协调性:
    ①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到的行为的能力。
    ②小学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出现言行一致和言行不一的分化。
    ③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品德发展中占相当显著的地位。
    ④品德发展中存在转折的“关键年龄”,三年级下学期。
    (2)小学儿童道德动机的发展
    ①由服从向独立
    ②由具体、近景向抽象、远景。
    ③逐步产生道德动机斗争。
    (3)小学儿童品德心理特征的发展
    道德认识: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观念的认识,包括对道德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道德情感:直接与人所具有的对于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高级情感的体验。
    儿童的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的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信念的制约。小学儿童在很多情况下,判断道德行为还不能以原则或信念为依据而是时常常受外部具体情境所制约。不论如何,大多儿童进入小学后亲社会行为增加而攻击性行为减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9考研心理学知识重点:童年期个性及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