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8-7-3 22:00:37

2019医学考研: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介绍(病原生物学)

以下是中公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9医学考研: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介绍(病原生物学)”的相关内容,希望对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本学科于1935年由著名人体寄生虫学家陈心陶(国家一级教授、全国人体寄生虫学奠基人之一,因在血吸虫防治方面作出杰出贡献而三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和微生物学家白施恩教授(白氏培养基发明人)创建。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病原生物学教学科研中心与病原诊断技术产业化基地,是我国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是广东省寄生虫学会挂靠单位、是中华预防医学系列刊物《热带医学杂志》主编单位。“人体寄生虫学”曾于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以本学科为依托,1996年获广东省卫生厅批准建立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分子原虫学重点实验室、1997年被批准为“卫生部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3年被批准为“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4年“人体寄生虫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年“病原生物学”入选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目前是广东省人体寄生虫学会和免疫学会理事长单位。
  近年来,本学科紧密结合我国热带病防治重大战略需求,以病原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同时结合国际前沿,积极开展先导性基础研究。经过多年建设,已逐步形成了“分子病原学与流行规律”、“致病机制与治疗新靶点”、“免疫机制与疫苗”和“分子诊断与病原溯源”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依托本学科的热带病重点教育部实验室于2010年评估获得“优秀”。本学科现有固定人员约60人,其中包括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人才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人。2005年来以来,本科学承担科研经费大幅上升,项目总经费超过2亿元。实验室承担重大项目能力显著提高,包括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课题2项、国家973首席项目1项、广东省创先科研团队专项1项;在New Engl J Med、Lancet Infect Dis、J Clin Invest、J Exp Med、Blood、Immunol Rev、PNAS等杂志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00多篇。2005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主持1项、参与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0多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
  本学科实验室仪器设备和科研用房相对集中,设有登革热及虫媒病研究室、原虫学与媒介生物学研究室、蠕虫学与螺类生物学研究室、人类病毒学与抗病毒药物研究室、分子病原学与分子检测研究室、达安基因诊断中心、抗感染免疫学研究室等机构,总面积达9200多米2。拥有华南地区的唯 一的人类病原BSL-3实验室,主持制定了《卫生部肝吸虫病诊断标准(WS 309-2009)》和《国家呼吸道传染病监测技术方案》,是全国新现与未知病原发现与确认的指定牵头实验室之一,指导和协助建设了热带病综合防控国家级示范区1个、省级示范区6个,在应对SARS、人禽流感、广州管圆线虫病和甲流等起源于热带亚热带的新现突发传染病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开发出了面向社会紧迫需求的病原分子诊断系列技术,获得分子诊断产品国家注册证书3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多项,以此孵化出广东高校第一家上市公司——“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对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在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本学科主办的《热带医学杂志》已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专业杂志;主办的《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是我国第一份以分子诊断与治疗领域学术成果为主要刊载内容的专业学术期刊。2005年以来,本学科共资助开放课题20多项,派遣中青年人员出访、进修达60多人次。主办大型学术会议5次(其中国际会议2次),应邀出席国际主流学术会议作报告30多人次,已与英国伦敦大学卫生与热带病学院、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登革病研究实验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传染病与变态反应研究所等10余所国际著名热带病研究机构实现互访机制的常态化。应对珠三角热带病防控重大需求,已与香港大学组建成立了“粤港传染病监测联合实验室”。与美国NIH、霍普金斯大学等25所境外学术机构科研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果,共同发表50多篇高 档次论文,其中2/3以上是以我们为通讯/并列通讯作者单位。经过多年建设,本学科已成为我国华南地区病原生物学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以及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是具有国际水平的热带病学研究中心,具备国际竞争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9医学考研: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介绍(病原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