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8-2-28 20:35:50

2018医学考研复试十种不能选的导师类型之“漠不关心”型

以下是中公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8医学考研复试十种不能选的导师类型之“漠不关心”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一、“漠不关心”型
  导师对学生漠不关心是一种极端情况,但是这种情况目前有发展。现在全国高校每个导师平均指导在读研究生8人左右,这个数量在全世界是相当高的。美国是2-3人,欧洲更少,台湾地区、韩国和我们的情况差不多。
  中国民间有句老话“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这在一个导师指导学生数量不多的情况下或许可行,但人数多了以后就有一个规模化培养的问题。导师人均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增加,容易导致精力分散,导师对每个研究生不可能都关注到。对学生关心不够很容易产生负效应,即个别学生或一批学生表现不是很好,影响到导师、学科甚至整个学校的品牌,这就是个人发展与集体品牌的关系。所以应该给学生足够的关心。导师对学生的关注往往影响到学生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
  再谈一下结构梯队化的喜与忧。目前存在一种比较普遍的情况,就是导师下面有老师团队、博士后帮助带学生,博士后下面又有博士,博士带硕士,形成了一个梯队结构。这种结构有好处,就是可以带很多学生,梯队的成果看起来很大。但是这种情况也有负面效果,就是导师跟学生的指导过程已经关系不密切了,极端例子也有,答辩时导师竟然不认识自己的学生。部分学生因没有得到导师及时的教导,尚未养成遵守学术规范的习惯,为了达到毕业要求,可能出现论文抄袭等问题,到这时候学生和导师就要遗憾终身了。
  每个导师在整个学术生涯中可能培养很多名学生,每个学生对你来说是诸多学生之一,但是对每个学生而言,他的几年研究生生涯是他的一段重要人生经历,而导师就是这段人生经历中最重要的人,是领路者。
  在这里我还要强调一下分类型关注与全过程关注的问题。导师要区分不同的学生,有的学生自主性很强,只要给予一些指导和指点就可以融会贯通;有的学生自主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好,这就需要全过程关注。导师要体会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特点进行关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医学考研复试十种不能选的导师类型之“漠不关心”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