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洋务运动的兴衰
洋务事业的兴办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3.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
(三)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武昌起义
封建帝制的覆灭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
(四)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北洋军阀的统治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
大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
(五)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长征的胜利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六)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
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3.国民党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七)为新中国而奋斗
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2.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八)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
2.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
(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
国民经济的调整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文化大革命”的性质与教训
3.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十)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
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进一步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共十六大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中共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
四、思想道德修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1.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2.理想信念的实现
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二)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2.新时代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的统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3.做忠诚的爱国者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三)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与人生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价值观与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和他人的和谐。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的功能与作用。道德的历史发展。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3.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4.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加强诚信道德建设。锤炼个人品德。
(五)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的含义及特征。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
的基本手段。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社会公德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3.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公共生活中相关法律规范。
(六)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1.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规范。
2.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在艰苦中锻炼与在实践中成才。
3.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爱情的本质与恋爱中的道德。婚姻与家庭。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婚姻家庭的法律规范。
(七)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1.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和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履行维护国家安
全的义务。
4.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八)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1.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家机构。
2.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民商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
3.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民事诉讼法律制度。行政诉讼法律制度。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仲裁和调解制度。
五、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形势与政策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年度间(2008年11月一2009年10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国力竞争。大国关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地区热点问题。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南北关系。南南合作。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