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9-8 16:31:59

2018中南大学卫生综合考试内容: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以下是中公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8中南大学卫生综合考试内容: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相关内容,希望对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四、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本大纲部分根据孙贵范主编《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
  (一) 概论
  1、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概念
  2、职业与健康
  (1) 职业有害因素和职业性病损的概念及种类;
  (2) 职业病发病条件、特点及诊断原则;
  (3) 常见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有害因素早期健康损害。
  3、职业损害的三级预防
  (二) 职业生理、职业心理与职业工效学
  1、职业生理学
  (1) 职业生理学的概念
  (2) 体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3) 脑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4) 劳动和作业类型的划分以及劳动负荷评价指标和方法
  (5) 劳动过程中作业能力的动态变化
  2、职业心理学
  (1) 职业心理学的概念、主要任务及目的
  (2) 职业紧张:概念和紧张模式; 劳动过程中的职业紧张因素和紧张反应表现
  (3) 职业心理健康促进
  3、职业工效学
  (1) 职业工效学的概念及内容
  (2) 工作过程的生物力学
  (3) 机器和工作环境:人机系统;劳动组织。
  (4) 工效学相关疾患:强制体位及负荷过重有关疾患,个别器官紧张、压迫及摩擦引起的疾患。
  (三)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
  1、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概述
  (1) 基本概念:毒物、中毒、生产性毒物、职业中毒。
  (2) 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存在形式、接触机会
  (3) 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4) 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5) 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毒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特性,毒物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毒物与存在于生产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联合作用,个体易感性。
  (6) 职业中毒的临床类型:急性、亚急性、慢性中毒,迟发性中毒。
  (7) 职业中毒的诊断原则
  (8) 职业中毒的急救和治疗原则
  (9)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
  2、金属与类金属
  包括铅、汞、镉、砷及砷化氢、锰等的中毒
  (1) 理化特性;接触机会和中毒原因;毒理
  (2) 临床表现:① 急性中毒;② 慢性中毒;③ 实验室检查
  (3) 中毒的诊断
  ① 铅接触史:详细询问工种、工龄、接触有害因素、接触时间和既往工作经历等。
  ② 现场劳动卫生条件调查;③ 临床表现;④ 实验室检查。⑤ 鉴别诊断。
  (4) 处理原则
  (5) 预防要点:以无毒或低毒物代替铅,降低车间空气中铅浓度,加强个人防护和卫生操作制度,加强职业卫生服务(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
  3、刺激性气体
  (1) 常见刺激性气体的种类
  (2) 刺激性气体的毒理:局部损害及全身反应;溶解度、浓度与毒物损伤部位和损害程度的关系。
  (3) 毒作用表现
  ① 急性作用表现;
  ② 慢性作用
  ③ 化学性肺水肿:发病机理;临床症状、体征、分期、X线征象、化验检查以及并发症的表现。
  ④ ARDS的发病机理、临床分期
  (4) 诊断原则及诊断分级标准
  (5) 急性中毒的处理原则
  (6) 氯及氮氧化物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毒理、毒作用表现及防治措施
  (7) 预防措施:防止气体外逸、加强个人防护、保健措施及环境监测措施
  4、窒息性气体
  (1) 窒息性气体的定义:单纯性窒息性气体;化学性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细胞窒息性气体)。
  (2) 窒息性气体的毒作用的机制、特点、表现(缺氧、脑水肿等)以及中毒治疗原则
  (3) 一氧化碳中毒
  ① CO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
  ② 急性CO中毒机制,碳氧血红蛋白形成以及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③ 临床表现
  急性CO中毒的临床分级、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诊断分级标准
  急性CO中毒迟发脑病的发病影响因素、症状及防治原则
  ④ 急性中毒的治疗原则
  ⑤ 预防措施
  (4) 硫化氢中毒
  ① 硫化氢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
  ② 硫化氢中毒作用机制:抑制细胞呼吸酶,造成内窒息。
  ③ 临床表现
  ④ 诊断原则和诊断标准
  ⑤ 处理原则:现场急救、氧疗、激素等其他对症治疗,防治肺水肿、脑水肿。
  ⑥ 预防的原则和具体措施
  (5) 氰化氢中毒
  ① 氰化氢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
  ② 氰化氢中毒作用机制
  ③ 临床表现
  ④ 诊断原则和诊断标准
  ⑤ 处理原则:现场急救、特效解毒剂应用的原理和方法(“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疗法、4-二甲基氨基苯酚的应用)、对症治疗等。
  ⑥ 预防的原则和具体措施
  5、有机溶剂中毒
  (1) 有机溶剂的概念、理化特性、毒作用特点及对健康的影响
  (2) 苯的理化特性和接触机会
  (3) 苯的毒理:急性毒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慢性毒作用(造血系统的损害);毒作用机理;致癌作用。
  (4) 苯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主要临床表现;白血病。
  (5) 苯中毒诊断原则,国家诊断分级标准
  (6) 处理原则:急性苯中毒的急救原则;慢性苯中毒的治疗重点。
  (7) 预防原则和具体措施
  6、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毒
  (1) 概述
  ① 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理化特性和接触机会
  ② 毒作用特点及有关机制:血液损害(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溶血、变性珠蛋白小体的定义和卫生学意义)、肝肾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皮肤损害及致敏作用、晶体损害、致癌作用。
  ③ 中毒的处理
  急性中毒的处理,包括现场急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处理;溶血性贫血的治疗,中毒性肝损害的处理和对症支持治疗等;
  慢性中毒的治疗。
  ④ 预防和控制原则
  (2) 苯胺中毒
  ① 苯胺的理化性质、接触机会、吸收途径和代谢;
  ② 毒作用特点和机制: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形成机制。
  ③ 中毒临床表现:急性中毒的临床特点;
  ④ 诊断:急性中毒的诊断分级标准。
  (3) 三硝基甲苯中毒
  ① 三硝基甲苯的理化性质、接触机会
  ② 三硝基甲苯的毒理:
  毒作用特点:晶体、肝脏和血液系统的损害。
  中毒的临床表现:慢性中毒临床特点:中毒性肝病和中毒性白内障。
  ③ 诊断:慢性中毒的诊断分级标准。
  7、高分子化合物
  (1) 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来源与分类、性质和用途
  (2)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的来源与分类
  (3)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对健康的影响
  (4) 氯乙烯中毒
  ① 氯乙烯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毒理
  ② 临床表现
  慢性中毒: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肢端溶骨症、血液系统、皮肤、肿瘤(肝血管肉瘤)。
  ③ 中毒诊断与防治原则
  (5) 丙烯腈、四氟乙烯等含氟塑料单体及二异氰酸甲苯酯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毒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原则;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
  8、农药
  (1) 概述
  ① 农药的定义和分类,农药的管理
  ② 农药对人畜健康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2) 有机磷农药
  ① 理化特性
  ② 毒理:中毒原因,进入途径,体内代谢和中毒机理。
  ③ 临床表现:毒蕈碱样症状、烟碱样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中间肌无力综合症;迟发性神经病。
  实验室检查:血胆碱酯酶活性。
  ④ 诊断要点;急性中毒的诊断分级标准;鉴别诊断
  ⑤ 治疗和预防原则
  9、生产性粉尘与尘肺
  (1) 生产性粉尘的基本概念、来源与分类、
  (2) 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及其卫生学意义、
  (3) 生产性粉尘对健康的影响:呼吸系统的影响、局部作用、中毒和肿瘤、
  (4) 生产性粉尘的控制和防护的原则和措施、
  可概括为“八字方针”:革、水、密、风、护、管、教、查。
  (5) 游离二氧化硅粉尘与矽肺
  ① 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矽尘)的概念、理化特性,以及接触矽尘的主要作业、
  ② 矽肺的概念,影响矽肺发生发展的因素、
  ③ 矽肺的病理改变和发病机制
  ④ 临床表现
  矽肺症状、体征及呼吸功能的改变;
  矽肺X线表现特点和常见并发症(肺结核、肺和支气管感染、自发性气胸和肺心病)。
  ⑤ 矽肺诊断原则和依据,《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0-2009);矽肺鉴别诊断、
  ⑥ 治疗原则,矽肺致残程度鉴定,患者安置原则、
  (6) 煤矿粉尘与煤工尘肺
  ① 煤矿工尘肺的概念和类型,煤矿粉尘接触机会、
  ② 煤工尘肺的主要病理改变,主要X线表现和某些特点;肺部类风湿性尘肺结节、
  (7) 石棉肺
  ① 硅酸盐概念和种类;硅酸盐肺的概念、种类和特点、
  ② 石棉的种类、理化特性,接触作业;石棉的吸入肺内与归宿;影响石棉肺发病的因素,包括石棉的种类和性质、纤维长短等。
  ③ 石棉肺的病理改变和发病机制
  ④ 石棉肺的临床表现
  10、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1) 高温作业
  ① 概述中与劳动者健康密切相关的物理因素及其作用特点、
  ② 生产环境中气象条件及其特点:
  生产环境中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的来源,变动原因,变动规律及其卫生学意义。
  ③ 高温作业的类型与职业接触、
  ④ 高温作业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热适应、
  ⑤ 中暑的概念、病因、机制、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急救与治疗、
  ⑥ 高温作业卫生标准、
  ⑦ 防暑降温措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卫生保健措施。
  11、异常气压
  (1) 减压病
  ① 高气压作业及其卫生学特征:潜涵(沉箱)作业和潜水作业;附加压和绝对压,加压和减压过程,影响作业环境的因素。
  ② 高气压对机体的影响:减压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③ 预防原则:技术革新,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保健措施,就业禁忌症。
  (2) 高原病
  ① 低气压作业:高原和高山,航空和航天;
  ② 低气压及氧分压降低对机体的作用,机体对低气压的适应性变化
  ③ 高原病的分类、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④ 预防原则:习服;减少耗氧,避免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氧供,提供劳动能力。
  12、噪声
  (1) 生产性噪声基本概念、物理特性及其评价指标;声压级、声压级的合成、频谱、人对声音的主观感觉特性、A声级及其卫生学意义。
  (2) 生产性噪声的来源和特点
  (3) 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暂时性听阈位移、永 久性听阈位移、噪声性耳聋及爆震性耳聋。
  (4) 噪声性耳聋的诊断与分级
  (5) 听觉外系统
  (6) 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7) 控制噪声危害的措施
  13、振动
  (1) 振动的基本概念与物理量,振动的卫生学意义;振动评价的参量;生产性振动分类与接触机会
  (2) 振动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全身振动、局部振动。
  (3) 影响振动对机体作用的因素:频率和振幅、加速度等。
  (4) 手臂振动病的概念、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5) 振动危害的预防措施:控制震动源;限制作业时间和作业强度;改善作业环境:改革工艺过程,振动工具的合理设计和维修,加强个体防护;加强健康监护和日常卫生保健。
  14、非电离辐射
  (1) 非电离辐射的概念
  (2) 射频辐射
  ① 高频电磁场和微波的物理特性、卫生学特征以及接触的主要作业;
  ② 高频电磁场作用机理:致热作用,非致热作用;对健康影响表现为各器官系统的改变。微波对晶状体和生殖机能等系统的影响。治疗和处理。
  ④ 预防措施
  (3) 红外辐射
  ① 红外线按波长的分类、热射线与辐射体表面温度的关系及其接触机会
  ② 红外线对人体的影响:全身作用,眼损伤(白内障、视网膜灼伤)、皮肤。
  ③ 预防措施:防暑降温,防护眼镜。
  (4) 紫外辐射
  ① 生产环境中发生紫外线的有关作业;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
  ② 紫外线对皮肤的作用;电光性眼炎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
  ③ 预防措施:屏蔽,专用防护面罩和眼镜等。
  (5) 激光。
  ① 激光的物理性质以及接触激光的主要作业
  ② 激光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热效应、光化学效应、机械压力效应、电磁场效应。
  ③ 激光对人体的作用:对眼和皮肤的损害及临床表现。
  ④ 激光防护:激光器、工作环境、个人防护等。
  15、电离辐射
  (1) 电离辐射基本概念、接触机会及其常用单位
  (2) 电离辐射的作用方式及其对健康损伤的影响因素
  (3)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及其分类
  (4) 各种放射病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诊断
  (5) 电离辐射远后效应
  (6) 放射防护基本原则和方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中南大学卫生综合考试内容: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