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9-8 16:31:58

2018中南大学卫生综合考试内容:流行病学


  以下是中公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8中南大学卫生综合考试内容:流行病学”的相关内容,希望对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一、流行病学
  本部分大纲根据詹思延主编《流行病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
  (一) 绪论
  1.流行病学的起源、形成、发展;
  2.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定义的演变 目前适合我国的流行病学的定义;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铨释 流行病学的三个层次;
  3.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 基本原理;实际应用
  4.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分类:观察性研究或非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的种类,研究的定义及特点,三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验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观察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的区别;理论性研究,理论性研究的种类;
  5.流行病学的特征 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
  (二)疾病的分布
  1.疾病频率的测量指标
  ⑴ 率和比: 率;比;比例;率、比和比例的正确使用
  ⑵ 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感染率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⑶ 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累积死亡率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2.疾病流行的强度 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散发;流行;爆发的定义
  3.疾病分布的形式
  ⑴ 人群分布特征 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宗教;婚姻与家庭;流动人口;
  ⑵ 时间分布特征 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
  ⑶ 地区分布特征 疾病在不同国家及一个国家内各地区的分布;城乡分布;地区聚集性;地方性疾病
  ⑷ 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综合描述 移民流行病学
  (三)描述性研究
  1.现况研究概念;现况研究的目的;现况研究的特点与种类
  2.现况研究的优缺点
  3.生态学研究
  ⑴ 生态学研究的概念
  ⑵ 生态学研究的目的
  ⑶ 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比较研究;生态趋势研究的定义及研究目的;
  ⑷ 生态学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生态学谬误
  (四)队列研究
  1.概述
  ⑴ 队列与队列研究的定义 暴露;固定队列;动态人群
  ⑵ 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目的
  ⑶ 队列研究的类型 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定义及适用条件
  2.队列研究的实例
  3.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⑴ 确定研究因素
  ⑵ 确定研究结局 结局的定义及判定标准
  ⑶ 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1)暴露人群的选择: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2)对照人群的选择: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
  3)暴露及对照人群的选择原则
  ⑷ 确定队列大小 影响队列大小四个参数:一般人群发病率、暴露人群发病率、显著性水平、把握度;样本计算公式;确定队列大小需考虑的问题:抽样方法、暴露与非暴露组的比例、失访率
  ⑸ 资料收集与随访 随访对象;随访方法;随访内容;观察终点和终止时间的确定
  4.队列研究的资料整理与分析
  ⑴ 基本整理表
  ⑵ 人时的计算 暴露人年的计算、
  ⑶ 率的计算与显著性检验 累计发病率;发病密度;标化率、标化死亡比
  ⑷ 效应的估计 相对危险度(RR);RR 的95%可信限;率差(RD、特异危险度、超额危险度);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病因分值);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PAR%);剂量反应关系
  5.队列研究的偏倚及其控制
  ⑴ 常见偏倚的种类 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⑵ 常见偏倚的预防 选择、失访、信息、混杂偏倚的控制方法
  6.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五)病例对照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
  2.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
  ⑴ 病例与对照不匹配
  ⑵ 病例与对照匹配 频数匹配;个体匹配;匹配过头的概念
  3.实例
  4.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
  ⑴ 一般步骤
  ⑵ 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 提出假设;明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对照形式;病例与对照的来源的选择;样本量的估计;获取研究因素的信息;
  5.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资料整理与分析
  ⑴ 资料整理
  ⑵ 数据的分析 描述性统计;统计性推断:不匹配不分层资料分析;指标:比数比OR;
  6.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⑴ 选择偏倚 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的定义及控制措施
  ⑵ 信息偏倚 回忆偏倚;调查偏倚定义及控制措施
  ⑶ 混杂偏倚
  7.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点与局限性的比较
  (六)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1.概述
  ⑴ 发展简史;定义;实验研究与观察研究的区别
  ⑵ 研究的基本原则:对照的原则;随机的原则;盲法的原则
  ⑶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分类型 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类实验(半实验)
  2.研究设计与实施
  ⑴ 明确研究目的
  ⑵ 研究对象的选择 选择的主要原则:对干预措施有效的人群:预期发病率较高的人群;干预对其无害的人群;能将实验坚持到底的人群;依从性好的人群
  ⑶ 确定实验现场
  ⑷ 样本大小的确定 影响样本大小的主要因素(干预前后结局事件的发生率;第I型错误出现的概率;第II型错误出现的概率;单/双侧检验;研究对象分组数量);样本大小的计算(非连续性变量样本大小;连续性样本大小)
  ⑸ 随机化分组 简单随机分组;分层随机分组;整群随机分组
  ⑹ 设立对照 影响因素;设立对照的方法(标准疗法对照;安慰剂对照;自身对照;交叉对照)
  ⑺ 盲法的应用 单盲;双盲;三盲
  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⑴排除;退出的定义、原因(不合格、不依从、失访的定义及处理)
  ⑵实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 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有效率、治 愈率;N年生存率);评价预防措施 效果的主要指标(保护率、效果指数)
  4.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定义;原理;基本特征;设计基本原则;用途;应注意的问题
  5.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
  定义;原理;研究设计方法,分组方法、样本计算、干预。
  6.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缺点的比较
  (七)筛检
  1.概述
  ⑴ 筛检的定义;筛检试验的定义;筛检的分类(整群筛检和选择性;单项筛检和多项筛检);筛检的目的
  ⑵ 诊断试验的定义;筛检实验和诊断实验的区别
  ⑶ 筛检实施原则
  ⑷ 筛检的伦理学问题
  2.筛检试验的评价
  ⑴ 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 确定“金指标”;选择受试对象;
  ⑵ 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1)真实性定义;指标:灵敏度与假阴性率;特异度与假阳性率;约登指数;似然比;一致率
  2)可靠性定义;影响因素
  3)预测值 定义;指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⑶ 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 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
  3.筛检效果评价
  ⑴ 收益的定义;影响因素
  ⑵ 生物学效果评价:病死率,死存率,死亡率
  ⑶ 卫生经济学效果评价: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
  4.筛检中的偏倚 领先时间偏倚;病程长短偏倚
  (八)偏倚及其控制
  1.研究的偏倚
  ⑴ 选择偏倚 定义;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中选择偏倚出现的原因
  ⑵ 信息偏倚 定义;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中信息偏倚出现的原因
  ⑶ 混杂偏倚 定义;判定原则;因果关系分析中的混杂偏倚(继发关联;真接因果关联的歪曲)
  (九)病因与因果推断
  1.流行病学的病因概念
  ⑴ 病因的定义
  ⑵ 病因模型 生态学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络模型
  2.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 Mill准则及应用;
  3.统计关联到因果关联 统计关联;因果关联
  4.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关联的时间顺序;关联的强度;剂量-反应关系;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关联的可重复性;终止效应;关联的“特异性”
  (十)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1.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
  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农村卫生工作指导思想
  2.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含义;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及内容
  3.疾病的三级预防 定义及实施;双向策略定义;
  4.疾病监测
  ⑴ 疾病监测的定义及基本特征;疾病监测的种类
  ⑵ 疾病监测的几个概念 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监测病例与实际病例;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静态人群与动态人群
  (十一)传染病流行病学
  1.简介 传染病和传染流行病学的概念。
  2.传染病流行过程
  ⑴ 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病原体;宿主;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⑵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定义及种类;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定义;影响人群易感性增高及降低的原因;疫源地的定义,形成条件和消灭条件
  ⑶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3.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相关概念
  4.传染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⑴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⑵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传染病报告;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爆发和流行的措施
  5.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⑴ 预防接种;疫苗的要求;疫苗的种类;
  ⑵ 计划免疫方案 扩大免疫规划;中国的计划免疫程序
  ⑶ 计划免疫效果评价程序;免疫效果评价(人群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抗体持续时间;疫苗保护率、疫苗效果指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中南大学卫生综合考试内容: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