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考研马原:第四章模拟题(二)
二、选择题Ⅱ,即多项选择题 ( 每题 2 分 )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科学技术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 科学技术渗透到现代生产力系统各类要素中
C. 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D. 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2. 在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的有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5)()
A. 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B.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生产方式
C. 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D. 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3. 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正确的有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会在阶级社会长期存在
B. 意识形态都具有阶级性
C. 社会意识即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D. 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4. 先进文化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反映社会前进趋势的文化
B. 促使人们在精神上健康向上、智力上不断发展的文化
C. 社会的精神文明
D. 具有信息传播、教育和塑造功能的文化
5.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它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B. 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C. 制约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
D. 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6.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包括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实践既是社会历史的客体,又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7. 面临环境日益被污染的状况,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是因为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B. 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
C. 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D. 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
8.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被人们所驾驭
B. 人的自觉活动受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C.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到实现
D. 人的自觉活动可以改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9. 法律和道德的区别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法律产生于阶级社会;道德比法律古老、长久
B. 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具有强制性;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传统、教育、习惯来起作用
C. 法律只适用于违法行为;道德适用于一切不道德行为
D. 法律属于政治上层建筑,道德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因此法律具有阶级性,道德无阶级性
10.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的含义包括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
B.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
C. 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D. 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1.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5)()
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 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 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并对社会存在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12.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它是生活资料的谋取方式
B. 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 它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 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13. 社会意识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5)()
A.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 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体现
D. 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意识
14. 政治上层建筑包括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5)()
A. 国家政权 B. 政治法律制度
C. 政治法律思想 D. 道德思想
15.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劳动发展的历史
B. 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
C. 社会形态更替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
D. 物质资料生产者活动的历史
16. 生产力标准的内涵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5)()
A. 作为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B. 作为判断我们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C. 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D. 作为检验真理正确性的标准
17. 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B. 它是对先进生产力的反映
C. 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 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18. 同生物有机体相比,人类社会有机体的特征包括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 它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
B. 它是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C. 它的再生和更新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D. 它不具有超个体的性质
19.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给我们深入理解社会提供了指导,表现在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5)()
A. 把社会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
B. 指出对社会要进行总体研究
C. 指出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完全一致性
D. 要求把个别社会现象放到社会总体中进行说明
20. 社会规律特点有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5)()
A. 社会规律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B. 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出来
C. 人们不可能准确地预见社会事件的发生,而只能预见社会发展的大概趋势
D.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
21. 在看待历史问题时,有人认为“一人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 否认历史规律性的唯意志论
B.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 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D. 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22.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只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B. 发现了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提出了阶级斗争学说
C. 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D. 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23.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5)()
A. 直接改变意识形态
B. 直接改变生产方式
C. 直接改变生活方式
D. 直接改变政治结构
24. 有人说:“世界历史好比一百个大钱,你可以摆成两座五十的,也可以摆成四座二十五的,也可以摆成十座十个的。”这段话的错误在于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5)()
A. 把个人意志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B. 把历史看成是偶然事件的堆积
C. 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D. 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25.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归根到底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劳动的发展史
B. 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
C. 阶级斗争的历史
D. 生产力发展的历史
26. 在当今时代,出现了危及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全球问题”。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的关系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5)()
A. “全球问题”是科技发展造成的,科技越发展,“全球问题”越严重
B. 对科技的使用不当是造成“全球问题”的重要原因
C. 科技发展为解决“全球问题”创造了条件
D. 要把科技发展同变革、调整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管理、更新观念结合起来,综合解决“全球问题”
27. 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是否与它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并帮助其形成和巩固
B. 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C. 能否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D. 能否限制与自己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的发展
28.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表现为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 生产力决定着人类自身的发展程度和人的全面发展
B. 决定了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C. 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D. 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了全部社会关系
29.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它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B. 决定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
C. 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D. 决定着社会意识结构
30.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B. 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 科学技术的进步作用是主要的
D. 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31. 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B. 人人创造历史
C.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 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32. 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5)()
A. 它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
B. 它有助于发现新的劳动对象和劳动对象的新用途
C. 它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D. 它有助于改善人的异化
33.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展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社会形态决定生产关系
B.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C. 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
D. 无论哪能一种社会都不能使生产力充分发展
34. 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有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5)()
A.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B. 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共同创造历史的原理
C.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人类认识的规律原理
D. 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原理
35.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 满足群众一切需要的观点
B. 相信群众的观点
C. 为人民群众服务并对人民负责的观点
D. 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36. 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 社会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
B. 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可以摆脱既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C. 人们可以认识、利用和驾驭社会规律,因此对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进行历史选择,通过不同的具体道路实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 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人们的自觉活动之中,人们的自觉活动只有在认识和遵循社会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得到顺利、有效的发挥
37.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有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 人类社会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B.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8. 马克思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 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 历史规律的作用的实现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
D. 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39.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他们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5)()
A. 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 受任何条件的制约
D. 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
40.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不同点有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 自然规律是由客观物质力量决定的,社会规律是由人们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B. 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C. 自然规律存在于自然界,社会规律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人类社会之后才产生的,它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
D. 自然规律是自发实现的,社会规律要通过人们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
41.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存在的组成部分
C.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D.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物质关系
42. 生产关系和阶级的关系有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生产关系是阶级划分和阶级结构的基础
B.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关系产生的直接原因
C. 生产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主要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对立关系
D. 生产关系体现着阶级关系
43. 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没有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 看到人们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B. 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C. 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 发现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4. 生产力标准的内涵,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 作为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B. 作为判断我们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C. 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D. 作为检验真理正确性的标准
45.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
B. 革命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C. 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和革命阶级本身
D. 革命可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6. 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 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
B.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D. 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47. 唯物史观的交往概念,包括的内容有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B. 交往是人与人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
C. 物质交往是基础性的交往
D. 交往是建立在生产活动基础上的
48. 我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扩大了我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给我们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交往的重要作用包括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B. 交往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C. 交往能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D. 交往是科学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49. 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 能够实现社会公平的道路
B. 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C. 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
D. 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50. 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主张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5)()
A. 超历史的人与人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B. 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C.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 不受任何制约的个人意志是人性的体现
51.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 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D. 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52.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揭示了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5)()
A. 人的本质是相同的,是与生俱来的
B. 不同社会关系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
C. 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
D. 人的本质是发展变化的
53. 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
A. 满足个人对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需要
B. 实现不受社会制约的自由选择
C. 满足社会和自我的多方面的需要
D. 在对社会奉献中实现自我需要的满足
54. 下列各项属于个人价值实现的条件和途径的有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5)()
A. 个人的主观条件
B. 个人所处的环境
C. 社会的需要
D. 个人主观愿望
55.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对规律的掌握
B. 道德价值
C.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D.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56.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社会发展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
B. 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社会的发展
C. 社会发展完全是由必然性支配的,与历史主体的作用无关
D. 社会与自然界一样,其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57.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
B.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C. 社会发展促使人向着全面性的方向发展
D. 社会发展丰富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
58. 对人的价值的正确看法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人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客体
B. 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C. 人的价值首先在于劳动、创造
D. 评价人的价值应以对社会的贡献为主
推荐频道:资料下载频道
二、选择题Ⅱ
1. 【答案】 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点。选项 A 说科学技术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选项 BCD 正确反映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因。
2. 【答案】 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社会存在的理解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了人口、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三项基本内容。社会关系和法律制度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在本题中, A 、 B 、 C 符合社会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
3.. 【答案】 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意识形态的理解掌握。在阶级社会不会有超阶级的意识形态存在,所以排除选项 A 。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里有阶级性,所以选项 B 正确。社会意识要大于意识形态的含义。在阶级社会中,被统治阶级也有其意识形态,它属于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所以排除选项 C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所以选项 D 正确。
4. 【答案】 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化与先进文化的把握。先进文化首先是反映社会前进趋势的文化,促使人们在精神上健康向上、智力上不断发展的文化,所以选项 AB 正确。 C 、 D 两项的区别是:先进文化属于社会的精神文明范畴,落后文化不属于社会的精神文明范畴。所有的文化都具有信息传播、教育和塑造功能,有这些功能的文化可能是先进的,也可能是落后的。所以, C 项提法正确,而 D 项说法错误。
5. 【答案】 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知识点。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构成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及基础,但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的三个因素作用是不一样的。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选项 ABCD 都反映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作用,符合必要条件的范围,所以都选。
6. 【答案】 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社会生活的本质的理解。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对于社会历史来说,人是主体,而人的对象性活动所指向的存在则是社会历史的客体,实践是人的活动,是人与世界的中介,人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所以实践不是历史的主体,也不是社会历史的客体。至于实践作为社会生活的本质,它是社会生活的内容、现实基础和存在方式。所以答案是 BCD 。
7. 【答案】 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有三个主要因素,即地理条件、人口条件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它们对社会的发展能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因此,该题的正确答案是 A 项和 D 项, B 、 C 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
8. 【答案】 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二者是辩证关系。人类能够认识和掌握规律,但不能改造或者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性的规律,所以选项 AD 是错误的。本题中符合题意的有 BC 。
9. 【答案】 ABC
【解题思路】本题是考查法律和道德的联系与区别。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A 、 B 、 C 项正确反映了法律和道德的区别,因此是正确选项。由于法律和道德都属于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都具有阶级性,所以 D 项是错误的选项需要排除。该知识点比较基本,但是有一定难度,值得考生引起重视。
10. 【答案】 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生产关系的知识点。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生产关系的客观性包括,它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它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它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内在的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根据上述分析,选项 ABCD 都是生产关系客观性的体现。
11. 【答案】 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是基本的重要知识点。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一旦产生之后,便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为各个方面,如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社会经济的不同步、不平衡,社会意识自身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诸形式的相互作用,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所以本题都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体现。
12. 【答案】 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生产方式是全部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同时又是社会物质生活本身的存在形式。依据以上对生产方式的理解,本题全选。
13. 【答案】 A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社会意识的理解把握。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绝对观念在人的头脑中的体现,所以选项 C 不选。选项 D 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意识的表述。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本题符合题意的是 A 、 B 。
14. 【答案】 A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政治上层建筑的概念。上层建筑分为思想上层建筑 ( 社会观念结构 ) 和政治上层建筑 ( 社会政治结构 ) ,思想上层建筑主要是由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构成,政治上层建筑主要由国家政权、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警察、法庭、监狱、政府等设施组成,依据上层建筑的分类,本题 AB 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而选项 CD 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5. 【答案】 A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理解。题中四个命题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表现,但本题问的是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什么,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本题选择 ABD ,这些是生产方式本身的体现。人类的历史当然也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历史所决定的,所以社会形态的更替史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史不具有归根结底的意义,故而本题不选 C 。
16. 【答案】 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生产力标准问题。 ABC 三项都是对生产力标准内涵的理解; D 项错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
17. 【答案】 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社会意识的理解掌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但这不是社会意识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原因,落后的、甚至反动的社会意识的可以发挥其消极的作用。所以排除选项 A 、 C 。社会意识是社会中一切意识因素和精神活动的总和,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起到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是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是对先进生产力的反映,它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本题选 B 、 D 。
18. 【答案】 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社会有机体特征的理解。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它的再生和更新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所以选项 ABC 表述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可选。社会有机体是对社会进行总体研究,具有超个体的性质,所以选项 D 不选。
19. 【答案】 A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方法论意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在于,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对社会进行总体研究,从总体中理解和说明各个部分,即要求从对个别社会现象、领域或过程的研究上升到对社会总体的研究。所以选项 ABD 可选。社会有机体理论主张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一致性,但并不认为二者是完全一致的,所以选项 C 不选。
20. 【答案】 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社会规律的特点。它是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经常考到的一个基础性知识点。 ABC 都是社会规律的特点,分别是从社会规律的形成机制、社会规律起作用的方式、社会规律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分析社会规律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D 明显错误,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虽然有作为规律的共同之处,但是二者还有重要的区别,它们并不一致。
21. 【答案】 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英雄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的认识。题干的内容是典型的英雄史观的观点。选项 ABC 都符合题意。但从题干无法得出这是属于旧唯物主义观点的论断,所以排除 D 。
22. 【答案】 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发现社会的阶级斗争,提出阶级斗争学说,这是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所完成的,选项 B 不符合历史事实。选项 A 、 C 、 D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马克思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对阶级斗争的新认识。
23. 【答案】 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力量,科学技术可以直接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但是科学技术并不能直接改变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所以本题选 B 、 C 。
24. 【答案】 ABC
【解题思路】本题综合地考查考生对社会历史的客观性、规律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等的理解和掌握。首先要审题,本提问的是错误之处。个人意志可能影响、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但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历史的发展具有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不是偶然事件的堆积。所以错误的表达有 ABC 。这段话没有否定意识的能动作用,相反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所以 D 不选。
25. 【答案】 ABD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此题是一道综合性选择题,要求考生必须弄清楚题干的意思。要抓住题干中“归根到底”这个关键词。题中的四个备选项都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但人类历史归根到底是“劳动的发展史” (A 项 ) ,也就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 (B 项 ) ,即“生产力发展的历史” (D 项 ) 。所以 ABD 项正确地反映了题干的含义,是正确的选项。
26. 【答案】 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既造福人类,又带来了危及人类的“全球问题”,“全球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科学技术的使用不当所致,二者能否和谐,取决于科学技术应用是否合理,“全球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BC 和 D 项, A 项的错误在于片面理解“全球问题”和科技发展的关系。
27. 【答案】 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上层建筑的理解掌握。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判断进步与落后的唯一标准,依据这一判断,选项 BC 符合要求。至于选项 AD ,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问题仅仅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中,是无法判断上层建筑是进步还是落后的。因为要作出判断,必须看该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如果经济基础已经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了,上层建筑再适合这种经济基础也是落后的,所以不选选项 AD 。
28. 【答案】 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的知识点。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是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通过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关系和社会面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活动的性质和范围,从根本上决定着人本身的状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从这些观点来判断本题,答案是全选。
29. 【答案】 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知识点。生产方式是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取方式,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的物质承担者;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结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的变化和更替。所以本题全选。
30. 【答案】 ABC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科学技术作用的理解。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力量,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全球性问题的产生不能归罪于科学技术,是由社会制度和人与人的关系造成的。这就是说,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是一个社会制度问题。所以更不能把科学技术看作是当代人“非人化”的根源。
31. 【答案】 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人人创造历史”等于否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否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所以排除选项 B 。选项 A 、 D 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表述。“人们自己创造自己人历史”的含义是,历史是人自己的活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所以选项 C 也正确。
32. 【答案】 ABC
【解题思路】本题是考查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智能性要素。就生产力要素中的独立性而言,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是三个独立要素,而科学技术要通过转化为生产力的三个独立要素的途径才能发挥作用。人的异化指人的非人化,科学技术无助于直接改善人的异化,它甚至是造成人的异化的可能的原因之一。
33. 【答案】 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句话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著名论断。选项 A 明显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生产关系是划分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而不是由社会形态决定。选项 D 是错误的。任何一种社会都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容纳了生产力的发展。选项 B 、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表达。
34. 【答案】 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要求考生加强基本的理解。选项 B 是错误的。只有人民群众才创造了历史。如果承认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共同创造历史,最后必然会导致杰出人物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之所以是杰出人物,因为杰出人物是人民群众的代表,所以杰出人物的作用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作用,不能用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这样的概念。所以本题选 ACD ,选项 A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选项 CD 从认识论的角度,都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35. 【答案】 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包括: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虚心学习的观点。依据群众观点的内容,选项 BCD 属于选择之列。选项 A 是一个错误命题,从常识上就可以判断出来。
36. 【答案】 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人的活动在历史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要求加强理解。选项 ACD 都是正确的表达。选项 B 认为创造历史的活动可以摆脱历史条件的制约,人类的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但这些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并受历史条件制约而进行的,人们的活动不可能没有条件,所以选项 B 不选。
37. 【答案】 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选项 ABC 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至于选项 D 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在本题中把阶级斗争看成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仍然是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之所以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的直接体现,所以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不是根本动力。故而本题不选 D 。
38. 【答案】 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的唯物主义原理。注重考查综合理解能力。题干表述来自马克思的原话。从题干表述,可以直接得出选项 A ,而承认了选项 A ,也就承认历史不是神创造的,所以 B 选项也在选择之列。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这是从现象上来分析历史,历史过程的实现是人的不同的活动的“合力”,所以不是任意的,不是人的思想史的发展过程,在人的活动中有着客观规律的作用,所以不选 D 项。选项 C 揭示了历史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在选择之列。
39. 【答案】 A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属于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基本知识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当然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但本题是说受任何条件的制约,这一任何条件不存在,因为条件之为条件总是一定的,不可能是任何的。所以选项 C 是错误的。
40. 【答案】 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社会历史规律的正确理解,着重是考查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选项是历史唯心主义命题。至于选项 B ,其实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所谓客观的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着,既然不依赖于人的意志,当然也就不依赖于阶级的意志了,所以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没有阶级性,只不过在阶级社会先进的阶级容易认识并符合社会规律罢了,而且社会规律的实现有利于先进阶级的阶级利益,但不能由此得出社会规律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的结论,这是两个概念。选项 CD 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关于社会规律的表述。
41. 【答案】 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生产关系的知识点,主要是考查考生对生产关系客观性的理解和把握。考生对 A 项的正确性比较容易把握。而 BCD 项的内容则要注意理解。回答该题首先要从对题干本身的理解出发,抓住“客观性”这一关键词,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内容,再分析每一选项的内容是否体现了 “客观性”。
42. 【答案】 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内容是生产关系和阶级的关系,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由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生产关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主要是阶级对立关系,由以上分析不难得出 AB 和 C 项都是正确选项, D 项是错误的,应该说阶级关系体现着生产关系。
43. 【答案】 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历史唯心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解掌握。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没有考查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历史唯心主义在考查历史时人民群众和物质生产都在他们的视野之外,没有深入到人民群众和物质生产中去,因此找不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所以本题的四个选项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缺陷。
44. 【答案】 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生产力标准的知识点。 ABC 三项都是对生产力标准内涵的理解。 D 项错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
45. 【答案】 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本题各项都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表现。正因为革命的作用重大,所以,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46. 【答案】 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知识点。根据所学,以上四项都是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该知识点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也时可能考到的内容。值得考生注意。
47. 【答案】 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往的概念。考研政治《大纲解析》中明确指出:唯物史观所使用的交往概念,一般是指在生产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两种最基本的交往形式。根据以上知识内容,可见该试题答案是 ABCD 。
48. 【答案】 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关于交往的知识点。交往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表现在交往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完善、是科学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促进人自身的发展等多个方面。可见,答案是 ABCD 都选。
49. 【答案】 CD
【解题思路】此题是考查考生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理解和把握。人的历史活动起始于主体选择,社会发展表明,在同一历史时空内,往往并存多种可能,包括社会发展道路供人选择。而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道路,一定是“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 (C 项 ) ,“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D 项 ) 。但不能是“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B 项 ) ,更不能是指“能够实现社会公平的道路” (A 项 ) 。
50. 【答案】 A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人的本质的问题,具体是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抽象人性论。本题中选项 C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命题,当然就不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的命题。至于选项 ABD ,都是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批判的理论观点,都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命题。
51. 【答案】 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人的本质的知识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该题选用马克思的话,目的在于阐释人的本质的内涵。 A 显然不对,它正是马克思所批判的抽象人性论观点。
52. 【答案】 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人的本质的知识点。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的本质就不是相同的,因为人的社会关系不会是相同的;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的本质就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的社会关系都是后天具有的,不会是天生的。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的本质当然具有社会性;既然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那么当然是发展变化的;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不同社会关系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所以本题选 BCD 。
53. 【答案】 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问题。本题题意的前提是个人和社会的统一,选项 AB 都背离了个人和社会的统一,或者只把自己当目的,或者要求不受社会制约,或者只是要求满足需要,都是只从个人出发。选项 CD 立足于社会和个人的统一,是正确选项。
54. 【答案】 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的实现问题。人的价值的实现是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过程;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的价值的实现又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由此可见,本题应选 ABC 为答案。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个人的主观愿望是没有关系的。
55. 【答案】 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人的价值及其二重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的价值作为社会价值,体现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作为个人价值,体现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56. 【答案】 ABD
【解题思路】本题是考查考生对社会发展规律性、必然性的理解。题干中的命题是马克思的一个著名论断,其本质含义是说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而人类社会发展之所以是必然的过程,其根源在于“社会发展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 (A 项 ) ,“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社会的发展” (B 项 ) ,还由于“社会与自然界一样,其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D 项 ) 。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决定性,体现着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也受到主体选择性的影响,而非与历史主体的作用无关。所以 C 项不选。
57. 【答案】 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互为内容相互促进的,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表现,反过来,社会发展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所以依据题意,本题全选。
58. 【答案】 ABCD
【解题思路】本题是考查考生对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的正确观点的确认。所考知识点属于基本性的知识内容。
更多内容请进入:考研政治复习频道
专题推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知识点汇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