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单选模拟题
跨考教育小编为2014考生汇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重点模拟题,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检测复习情况,并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知识点汇总1.圣经记载道,上帝用尘土(即指大地泥土)造人,将生气(即指灵)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对这一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准确地说明了世界的本源
把上帝当做了绝对的不依赖人存在的精神实体
圣经中的“上帝造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上帝造人”是宗教的观点,是正确的
2.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隔天遥看一千河”反映的哲学观点是
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空间限制的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空间的无限性
时间的无限性
3.2003年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从人类实践的构成要素这个角度来看,承担此次任务的“神州五号”飞船属于
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中介
4.有人指出:没有产品的广告,又怎么能知道好的产品?一些好的文章性的广告,让消费者了解新的产品,从而增加选择的空间,何乐而不为呢?有些人却认为:广告多了令人心烦。另外一些人则提出如果没有广告又觉得空空的,可选择的余地太小,总之,众说纷纭。这说明:
A.意识的不同主体之间具有主观差别性
B.意识的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主观差别性
C.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会有一致的反映
D.意识的主观性表现为对客观对象的歪曲反映
5.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曾经是新中国引以为自豪的大型水利工程,然而由于该工程没有考虑到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可能会造成三门峡水库的淤塞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三门峡水库泥沙日益淤积,库容不断减少,对下游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因此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这个根本要求是
世界是多样性世界是统一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用出发
6.专家指出,如果春季前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由于地表干燥、土质疏松,这样就为形成沙尘暴天气提供了大量沙尘源,当西伯利亚冷空气爆发形成大风时,空气对流形成强风垂直切变产生上升流运动,强迫将地面沙尘卷至高空形成沙尘暴天气。此外,他们专家强调沙尘暴的形成还有许多更复杂的因素,有待专家作进一步的研究。这说明
A.形成沙尘暴的原因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B.地表干燥与沙尘暴是能相互转化的因果关系
C.因果联系是没有时间顺序的
D.形成沙尘暴的原因比较简单
7.尽管电灯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大多数人都持观望态度而继续使用油灯。但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电灯还是最终战胜了油灯,成为欧美诸国主要的照明工具。电灯必然取代油灯的哲学依据是
质量互变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内外因相互作用规律
8.2002年,中国空军从俄罗斯进口了5架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米格31战斗机,在试飞的过程中中国飞行员发现了这种战斗机有许多不适合中国人特点的设计。于是有些专家提出停止使用这些战斗机;而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这种飞机先进,坚持要使用原机型;后来中央军委决定将两者的理由进行总结,对战斗机进行了必要的改装,最终被我国飞行员完全接受。中央军委这个决定反映的哲学原理的本质含义是
将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结合
对事物的纯粹否定
对事物的纯粹肯定
对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9.庄子和惠施有一次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庄子看见一条条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就说:“鱼从容出游,是鱼之乐也。”惠施则回答说: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耶?”庄子反问道:“子非吾,安知吾之不知鱼之乐耶?”惠施马上说:“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非鱼,故不知鱼之乐也。”惠施的观点属于
唯物主义反映论 先验论 不可知论 可知论
10.2004年9月20日美国《财富》杂志发表封面文章称,长期以来,美国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房地产陷入了一种“让人恐怖的”非理性的狂热。这说明
A.非理性因素有助于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B.非理性因素具有诱导作用
C.非理性因素具有解释作用
D.非理性因素具有更大的可靠性
11.1991年冬天,英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伦兹教授用计算机模拟天气预报实验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他使用同台计算机和相同的计算程序,仅仅是第二次输入数据时四舍五入了小数点后的一个小小数值,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令罗伦兹教授目瞪口呆:一个是晴空万里,一个是倾盆大雨。这种细微的误差造成巨大差异的结果会反复重演,真所谓“差之毫
厘,谬以千里”。这一事实表明
真理和谬误是截然对立的
真理和谬误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真理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
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
12.从特定的社会环境来说,先进生产力有其特定的表现形态。比如火的发现与应用,骨制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文字的发明与应用,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蒸汽机、电气、原子能、计算机,等等,都曾经是先进的生产力。今天的知识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系统集成化和时空一体化的生产力,是高科技、高集成且具有全球时空一体化特征的先进生产力,也即当代的先进生产力。这一切说明,生产力具有
A.客观性B.时代性C.历史性D.社会性
13.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全方位控制,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IT行业也已经走过了泡沫、疲软期,逐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来源。对于由此形成的网络关系、信息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网络关系和信息关系属于经济关系的一种,是社会基本关系
网络关系和信息关系决定社会的发展
网络关系和信息关系是新型的社会关系,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网络关系和信息关系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14.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其中,“第二种方式”指的是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推动教育方式的变革
15.公元1771年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率部3万3千多户,17万余人分成三路启程东返,摆脱了俄罗斯军队和哥萨克骑兵的追击。经过半年长途跋涉,历经种种磨难并付出的巨大牺牲后回到了中国。他们作出这种选择的直接动机是:
A.民族利益
B.各民族间的交往
C.对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D.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程度
相关专题推荐:考研政治复习备考手册
一.重点单项选择题答案与解释
1.B本题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上帝造人,把上帝作为绝对的不依赖人存在的精神实体,把上帝作为万物的主宰,是上帝创造了世界,否定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2.B“坐”,表明的是一种静态,但这种静止是相对的,因为人即使“坐”着也能“日行八万里”,这说明了运动的绝对性。A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认识能力是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C、D都是正确的观点,时间和空间都能无限延展,但题干并无此含义。
3.D本题考查对于实践的构成要素的理解,实践由实践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和中介构成。中国载人航天实践活动中,主体是全体航天科研人员,客体是对于宇宙的探索和研究,手段是载人航天飞行器。
4.A本题考查意识与物质的对立统一关系。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意识的主观性表现在:一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二是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性。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反映,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题干说的是不同主体意识的主观差别,因此只有A是正确的。
5.C本题主要考查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即一切从实际出发。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在建设之前就没有客观地考查这项工程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的实际问题,因而导致后来这些问题的出现,造成巨大损失。这个教训的关键就是我们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从而建造了这个存在诸多潜在问题的水利枢纽。AB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6.A 本题考查因果关系。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因此首先排除C项。地表干燥与沙尘暴是因果联系,是先有地表干燥才有沙尘暴,沙尘暴不会转化为地表干燥,两者不可能相互转化,故而B项也被排除。形成沙尘暴的原因有很多,题干提到了降水偏少或无降水、地表干燥、土质疏松、大风等部分原因,至于其他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证实,这表明产生沙尘暴这个结果的原因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所以D项不正确,而A项符合题干要求。
7.C本题考查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电灯作为新事物,是必然要战胜油灯这个旧事物,因此其哲学依据也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8.D 本题考查对辨证否定原理本质含义的把握。辨证的否定又称扬弃,它的本质含义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所以D是正确答案。B是题干中提到的第一种专家意见,C则是题干中第二种专家意见,这两种意见都是对辨证否定的片面理解,因此被排除。A是对辨证否定本质含义的歪曲理解,故而要排除。
9.C 这段话说明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惠施的观点就表达出一种不可知论倾向。按照这种说法,人不是鱼,便不能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人不是物,也就不能知道物的本质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是没有一样东西可以认识了,这种看法就是不可知论。
10.B 本题考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动力作用、诱导作用和激发作用。因此B项符合题干要求,而A项被排除。C、D项都是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所具有的特性,所以也被排除。
11.C在一定的范围内,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但因为真理具有相对性、条件性,超出一定的范围,真理和谬误就会相互转化,A项的错误在于没有看到二者是有条件的对立。
二者的转化是有条件的,B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真理和谬误的转化是相互的,D项认为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也是错误的。
12.C从骨制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所代表的生产力,到蒸汽机、电气、原子能、计算机,再到当前知识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系统集成化和时空一体化的生产力,这说明生产力及其表现形态随着人类历史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它是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进步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历史性。此外,生产力还具有客观性和社会性。生产力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社会性指生产力形成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之中,是人的实践能力的结果,而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这两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出来,时代性也不是一种准确的说法,因此A、B、D错误。
13.C本题考点是生产关系的本质。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称经济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因此A、D都是错误的。B项错误在于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而非生产关系。
14.B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三个方面。首先排除D项。从“作用于心灵”可知爱因斯坦说的是抽象方面,而非生产、生活等具体层面。所以,应该是思维方式的变革。
15.A本题考查一个民族作出选择的直接动机。一个民族之所以作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其中民族利益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实现社会跨越的必要条件;对于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直接制约其历史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向,因此排除B、C、D项。
更多内容请进入:考研政治复习频道
推荐频道:资料下载频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