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考研政治:理论模拟卷及答案(四)
三、分析题34.【答案要点】
(1)诸葛亮对董卓、袁绍、曹操、孙权等各路豪杰的分析,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所以在分析事物时,既要看到其普遍性,又要看到其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对事物的认识才会比较完整。
②董卓、袁绍、曹操、孙权等都是豪杰,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每个豪杰还有其各自的特殊性。比如曹操的优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的特点是“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刘备的特点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③由于既把握了各豪杰的一般性,又具体分析了其各自的特殊性,所以诸葛亮对天下英雄的看法比较完整和深刻,为正确制定夺取天下的行动战略奠定了基础。
(2)诸葛亮为刘备所规划的先取荆州、再图益州、最后中兴汉室的战略规划,体现了量变质变原理。
①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所以事物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其特点是渐进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其特点是飞跃性。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所采取的两种状态和形式,二者之间是辩证同一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了度,必然引起质变。
②成就霸业、中兴汉室是质变;但这个质变的发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量变的积累。而夺取荆州、再图益州,就是量变。
③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诸葛亮所设计的“三步走”的战略,符合该规律。
35.【答案要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以深圳特区建设为代表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可以从以下几点深入理解。
从力度看,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从目的看,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从性质看,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从意义看,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深圳特区建设等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深圳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所以,胡锦涛在纪念兴办深圳特区3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不断将改革开放事业向纵深推进。
(2)邓小平提出“对外开放”,依据:“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两个重要理论观点,也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现实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不断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我们的努力方向是:第一,更好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放战略,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二,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对外贸易效益。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面对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在扩大内需的同时,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和质量。
另外,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首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其次,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再次,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最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6.【答案要点】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主要有: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及其斗争的发展,是中共诞生的阶级基础。第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共诞生的思想基础。第三,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为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了的准备。第四,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外部条件,主要是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方面给予帮助,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第一,思想基础好。中国共产党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和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破产之后,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建立起来的政党。第二,阶级基础好。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重压迫,整个阶级都具有坚决的革命性,没有产生改良主义的社会基础,没有受到第二国际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
在上述历史条件下成立的中国共产党认为,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我、友。材料1指出,中国人民要翻身,就必须打平外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这正是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48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敌人,提出中国革命要推翻“三座大山”,即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2)“中国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因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在于: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即中国共产党。其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第四,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即社会主义的前途。总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面貌。
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新的历史任务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所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7.【答案要点】
(1)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的道德传统;反映出“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政治理论模拟卷及答案 四(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