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15 21:05:50

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简介


2018中西医考研交流群563864118

  以下是中公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简介",以供广大考生参考,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其前身为医学影像系,2004年学校接收原第一军医大学医学影像专业培训任务,成立了全军唯一的医学影像系。2008年学校党委为顺应世界一流大学发展趋势,抢占新兴学科前沿,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在整合全校生物医学工程与医学影像学科资源的基础上,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与医学影像学院。2013年在军队新一轮编制体制调整中,生物医学工程系正式列编。目前系下设数学与生物数学、物理学与生物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学、生物医学材料学、卫生装备与计量学、医学工程学、医学图像学、数字医学研究所(教研室)、生物医学工程教学实验中心等10个教学科研单位,编设本科生学员十九营。
  生物医学工程系成立以来,对接学校“实施一流发展战略、建设世界一流名校”的宏伟目标,秉承 “零起点谋划发展、高起点建设学院”的发展思路和“创建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名院”的奋斗目标,齐心协力抓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经过近5年的发展,学科方向特色鲜明,师资队伍作风优良,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科研产出成果丰硕,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学科建设方面,突出工程学科特色,坚持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方向,瞄准我军野战卫生装备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热点领域,规划学科整体布局,优化学科整体结构,初步形成了数字医学、生物医学仪器、生物医学材料、生物数学4个研究领域,数字医学、骨组织工程、医学成像与监护技术、生物医学信号检测处理、卫生装备等6个特色研究方向。数学与生物数学、物理学与生物物理、计算机科学等公共基础学科转型迈开步伐。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1998年获硕士点授权,2003年获博士点授权,2005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是重庆市“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
  在队伍建设方面,坚持“外引”与“内育”相结合的思路,充分利用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平台资源,放眼全球,主动作为,多点出击,考核引进了一批具有留学背景、视野开阔、学术精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或者学术骨干,有力推动了公共基础学科转型,充实和加强了专业学科师资队伍力量。同时,通过推行非医学专业医学知识培训制度,改善了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实现了不同专业和知识的叠加效应。系现有教职员工7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20余名,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2名,国家杰青1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国家一级、二级学会主任委员各1名,全军优秀教师1名,军队育才金奖获得者1名,育才银奖获得者8名,学校领军人才1名,拔尖人才1名,“三名(明)教师”10名,学校教学标兵5名,“苗圃工程”4名,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4名,在站博士后4名。
  在教育训练方面,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抓手,遵循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特点和岗位任职能力需求,大力提倡开展PBL、情景式等教学方法,营造了浓厚的“热爱教学、重视教学、投身教学”的良好氛围。先后主编、参编规划教材20余部,获批重庆市(军队)级教学成果奖15项,《医用物理学》先后获得全军和重庆市优秀网络课程一等奖。指导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学员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34篇,其中SCI论文10篇(2014年度发表SCI论文占全校学员当年发表量1/10),发表实用新型专利5项。在组织本科学员参加的数学建模竞赛、物理实验竞赛、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等各级各类创新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1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最高奖项(Matlab创新奖)。逐渐形成了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多层次的教育培养格局。系目前共承担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11个专业《医学高等数学》等44门本专业课程教学任务,以及《计算机软技术》等2门研究生课程教学任务。截至目前,已培养本科生160名(已毕业84名,在读76名);研究生29名(博士18名、硕士11名),已毕业2名,在读27名。
  在科学研究方面,聚焦生物医学仪器(卫生装备)、生物医学材料、数字医学、生物数学等研究领域,打造了数字化人体与数字医学、脑功能认知研究、脑磁感应监护技术、医学仪器设备研发、生物医学材料研发、生物医学建模与仿真等6个研究创新团队。并在现有研究方向基础上,转变科研研究观念、思维和方向,将研究力量和重点向部队需求聚焦,向生物医学工程前沿聚焦,加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以及重庆市科研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重庆市博士后科学基金申报力度,以项目申报培养中青年科技骨干科研能力素质,推动科室学科科研纵深发展,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研究课题40余项,累计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SCI论文73篇,最高单篇影响因子达11.83,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3件,实用新型专利8件。由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主办、第三军医大学数字医学研究室承办的国际学术期刊《Digital Medicine》于2015年10月正式创刊,上线发行(全校只有两个国际学术期刊)。
  在平台建设方面,先后获批总部和学校条件建设经费3000余万元,建成了电子电工学、EDA仿真、图像与信号处理、传感器原理与技术等教学实验室20余个,搭建了生物医学磁感应监护仪、心肺脑信号检测技术和脑功能认知、生物仿生纳米材料和生物纳米材料等10个技术研发平台。另外,根据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岗位任职能力需求,坚持军地联合、医工结合,在校内数字医学、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医疗卫生装备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175医院、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药检所、北京大清生物公司、深圳安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建了5个实践基地,能够满足人才培养培养需求。
  在交流与合作方面,2012年与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签订联合协议,组建了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Schoo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and Chongqing University),两校制定了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生、本科生已经实现联合培养,同时围绕生物力学与组织工程等5个研究领域,确定了5个研究方向,成立了5个研究中心,充分发挥了两校学科资源优势,为实现联合学院“同频、共振,互利、共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与Stanford University、Emory University、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University of Pittsburgh、Technische Universitt München等多所国际知名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相关实验室建立了开展科研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渠道。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兴起与上世纪60年代,经过近50年的快速发展,现已渗透深入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引领和推动医学和生物学改革发展的生力军和推动力,直接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并形成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个交叉深、发展快、覆盖广的21世纪朝阳学科。我们相信,在校首长的大力支持下,在校机关的有力指导下,在全系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系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一定能够建设成为师资队伍精良、教研成果丰硕、学科专业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学校全面实现“实施一流发展战略、建设世界一流名校”的宏伟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是中公考研为大家准备整理的“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简介”的相关内容。了解更多相关资讯,敬请关注中公考研。另外,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中公考研为广大学子推出2018考研暑期集训营、半年集训营、保研课程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还会根据每年的考研大纲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哦~欢迎各位考生了 解咨询。同时,中公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考研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相关推荐: 
  2018考研报考:中医综合专业课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
  2018年中西医考研报考条件
  2018医学考研复习计划指导
  2018考研中医综合要克服5大难关
  2018年医学考研高效复习要注意的10个细节
  精华推荐:

       
        西医综合的25个高频考点
        解析医学类专业的就业前景
        20所医学院考研难度分析
       
       
        医学门类院校排行榜
        9年真题超精长难句汇总
        英语阅读细节题解题秘籍
       
       
        西医综合考研考试介绍
        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
        医学专业介绍及院校排名(汇总)
       
       
        《马原》部分复习方法
        考研英语一题及答案
        西医综合考研复习日程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