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7-14 10:42:15

中国近代史纲要最后密押之(二)——刘晓亮

  教材考点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个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和实现方式都不一样,前一个任务是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后一个任务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教材考点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教材考点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斗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贸的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教材考点4: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原因:(1)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2)有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有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教材考点5: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第一次比较系统第阐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十个方面的关系问题。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1)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了科学分析;(2)提出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3)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kysix 发表于 2016-7-14 11:10:21

          分析题:
          1.
          材料1
          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农民耕种使用。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经工农兵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以人口为标准分配土地,男女老幼平均分。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
          ——摘自《兴国土地法》
          材料2
          政府法令应有两方面的规定,不应畸轻畸重,一方面,要规定地主应该普遍的减租减息,不得抗不实行。另一方面,又要规定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不得抗不缴纳。
          一方面要规定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与财产所有权仍属于地主,地主依法有对自己土地出卖、出典、抵押、及作其他处置之权。另一方面,又要规定当地主作这些处置之时,必须顾及农民的生活。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 解约之自由。
          ——摘自《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材料3
          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团体的土地所有权和乡村在土地改革以前的一切债务;以乡或村为单位统一分配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所有权归农户所有。土改前的土地契约、债约一律缴销;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他营业受法律保护,不受侵犯。本法公布前已平均分配的地区,农民不要求重分,可不重分。
          ——摘自《中国土地法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土地政策变化的依据。
          (2)为什么说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答案解析
          (1)材料中所出现的土地政策分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土体政策。《兴国土地法》制定的土地政策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所以实行没收地主的土地政策;《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制定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实行减租减息,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因此在解放战争时期改为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没收地主的土地政策。
          (2)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严重阻碍中国政治走向民主化,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长期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摧毁封建土地制度,满足农民土地要求,使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真正获得解放,是中国革命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消灭农村中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同时,农民阶级深受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革命军队的来源,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农民所在广大农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战略阵地。因此,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

kysix 发表于 2016-7-14 11:41:33

          2.
          材料:
          1942年,中国政府应英国政府请求,排除10万远征军入缅作战。由于中国战场和印、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共同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否则将予以日本“最后之打击”。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9日9时,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现南京军区大礼堂)举行,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签署投降书,向同盟国代表、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何应钦表示无条件投降并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日本投降书中日文各一份,仪式历时15分钟。
          仪式结束后,何应钦发表讲话:“敬告全国同胞及全世界人士,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已于9日上午9时在南京顺利完成,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一个日子,这是八年抗战的结果。中国将走上和平建设大道,开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1)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简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答案解析
          (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是在亚洲反对日本侵略的主要国家,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为实施战略反攻创造力有利条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2)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3.
          材料
          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的刊物《共产党人》撰写了的发刊词,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深刻揭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总结了中国共产党18年来的主要经验,提出了民主革命中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三个基本问题及其相互关系。毛泽东在文章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在三大法宝中,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用毛泽东的话来说,“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经过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到了抗日时期,中国民主革命这个必然王国才被我们认识,我们才有了自由。”
          《共产党人》发刊词,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它和后来发表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一起,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
          ——《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
          (1)为什么在中国革命中能够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说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统一战线问题的原因
          答案解析
          (1)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①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作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集中代表的国民党所领导的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造成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以逐步从根本上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①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愿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②民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能够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在革命的锋芒主要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官僚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
          (2)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的法宝。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机会来获得同盟军,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策略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路线。中国共产党要想要取得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与中国社会的其他进步的阶级、政党、团体、阶层以及各种可能争取的社会政治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结成广泛的政治联盟。实践证明,没有这样的一个政治联盟,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近代史纲要最后密押之(二)——刘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