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23:29:55

2015考研复试: 联系导师常见三大方式

复试是与导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考生有可能因为时间短或紧张等原因无法完全展示真实的学术水平,提前联系导师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你的紧张情绪。和导师联系的目的尽管并不是获知复试题目,然而考生通过采取有效的表达方式,尽可能多地从导师那里得知复试的相关信息是完全有可能的。
     
联系导师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电话、邮件和面对面联系。一起来看下吧!
      1.电话联系。这里所说的“电话”,指的是导师的办公电话。导师的私人电话,一般情况应尽量避免拨打。除个别院校外,导师的办公电话大都公开在校园网上。考生可以通过登录报考院校的网站搜寻导师的相关信息。既然办公电话是公开的,那么考生在导师办公时间就可以拨打。电话联系的优点是费用少,效益高。比如通过与导师电话交谈,导师可能对考生的一些重要信息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电话联系的最大缺点是信息量少。显然,导师不可能与你长时间通话,另外考生的紧张会进一步缩小传达给导师的有用信息。比如,有的考生第一次与导师通电话,高度紧张,从而不知所云。
      2.邮件联系。与电话相同,导师的邮箱一般也会公布在校园网上。邮件联系的优点是费用少,信息量大。比如考生可以通过邮件,向导师详细介绍自己,如研究兴趣、爱好、特长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导师可以对考生有比较全面的把握。邮件联系的最大缺点是缺乏直观性,留给导师的印象可能不够深刻。比如考生的个人形象、气质等信息。但是,邮件联系依然是实现考生与导师交流的较好途径。
    3.面对面交流。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直观、信息量大。借助它,考生和导师对彼此都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导师对考生表示赞许,则无疑增加考生成功的机会,有些导师甚至会指定要某考生。面对面交流的缺点在于成本大,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面对面交流的成本包括住宿费、交通费和时间成本等。有些考生所报考的院校距离甚远,因此是一笔不少的花费。另外,由于近年来招生单位加大了复试权重,因此复试前的时间极其宝贵,时间成本是较为巨大的。更糟的情况是,有些考生由于见导师前准备不充分,加之紧张的情绪,可能会掩盖自己的优秀的一面,而将自己平时很小的缺点放大。比如,夸夸其谈而不着边际,过于害羞而不善表达等。
    此外,中国人是最讲人情的,如亲戚、朋友、师生等都是较为重视的对象。导师也不例外。所以,如果能够通过导师的亲戚、朋友、老师或所带学生向导师推介你,无疑是最佳状态。其中,导师所带的学生是考生较易获得也应该充分利用的资源。他们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热情。他们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待人热情。一般来说,如果考生向他们打听导师的有关情况,如爱好、办公地址、所教科目等,只要时间允许且不涉及导师的隐私,都会如实相告。甚至,他们会向考生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信息。如导师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交谈方式等。
      其二,富有同情心。他们都经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对考生的焦急心态一般会抱有极大的同情心。有的人会向考生提供住宿,有的人会向考生传授复试心得。因此,这样一群人是考生应该充分利用的资源。考生可以通过BBS论坛、校内网、QQ、同学介绍等多种方式与他们取得联系。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毫无疑问,与导师联系的态度也是极其重要的。那么,什么样的态度能够赢得导师的好感呢?
    其一,充分表达继续求学的心情。显然,对求学抱有积极心态的人,在入学后能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反之,如果对继续求学抱着随便态度的人,入学后较难有徜徉科学殿堂的勇气,也较难在学术上做出成果,这样的考生很难获得导师的肯定。
    其二,平静的心态。记得有位着名的学者曾经说过“学术研究需要甘于寂寞,甘于承受冷板凳的煎熬”。如果缺乏不卑平静的心态,很难想象将来能甘于寂寞,极易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中迷失方向。因此,作为一个出色的学者,必须具备平静的心态。考生在与导师联系时,既应彬彬有礼,又不奴颜婢膝。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赢得导师的青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5考研复试: 联系导师常见三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