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复习冲刺阶段哲学专业基础知识辅导(十八)
2015考研时间日渐接近,考研考生们很有必要在复习冲刺阶段将考研哲学专业基础知识再梳理一遍,做到基础知识扎实,这样才能对考研答题心中有数,希望考研生认真阅读2015考研复习冲刺阶段哲学专业基础知识辅导。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不能说明事物的存在和运动变化,因为理念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他认为,要说明事物的存在,必须在现实事物内寻找原因。他说,事物是由四个原因而形成,有了这四个原因,事物才能产生、变化的发展。这四个原因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质料因就是事物的“最初基质”,即构成每一事物的原始质料,也就是“事物所由形成的原料”,这是“构成了一个物件而本身继续存在着的东西”,它本身不是一种特殊的事物,没有任何特定的规定性。形式因是指事物的形式结构,“事物的形式或模型”,形式是说明事物的本质的,形式也可以看成是事物的结构,因为没有结构,散漫的东西不能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形式还可以看做事物的“整体”,因为事物的个别部分不能表现其本质。形式也指事物的“定义”,因为定义规定事物是什么,也就是规定了事物的本质。所谓动力因是指使一定得质料取得一定得形式结构的力量,也就是引起一具体事物的变化者和创造者,是“变化或停止的来源”。所谓目的因是指一具体事物之所以为形式所追求的那个东西,也就是它的产生是为了什么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不管是人造物还是自然物,它的形成都得有上述四个原因。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实质上是一种这种主义的理论,是他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产生的学说。从思想渊源上说,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在对以往希腊各派哲学学说进行批判和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应当指出,亚里士多德力图寻求事物存在与变化的原因,是很有意义的。正是寻求自然规律的表现。但他的观点事实上不过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折衷。
亚里士多德在指出以上四因后,又进一步认为,这四因可归为二因,即质料因和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都可归之于形式因。因为形式因是指事物的本质、结构,而目的因就是事物本质的实现,事物所追求的目的,也就是它的形式的确定的表现;所以目的因也就是形式因。动力因是指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所以有变化,就是由于它趋向一种目的,万物都向着一定得目的而努力,为一定得目的而生存。目的本身便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原因,因此目的因便是动力因。这样,这三种原因都可结合为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就任何一个个体而言,质料和形式是不能分离的,绝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治疗,凡存在的个体,必定是质料和形式的结合,把形式当做离开质料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就会导致柏拉图的错误。亚里士多德还认为,质料和形式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一样东西究竟是质料还是形式,这要看它同其它东西的具体关系而定。同一件东西,从这一种关系上看是质料,从另一种关系看则是形式。
所谓纯粹之质或无形之质只是一个限定性的概念,并无现实的存在性可言,存在的只是个体,而个体总是有质又有形,无形之质不成其为个体,因此是不存在的。这种就存在的个体而言质料和形式不可分以及质料和形式相对性的观点,显然是唯物主义的,而且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
但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质料本身是一种无性无状的原始基质。一个个体异于另一个个体,这并非由于质料的不同,而在于其性质的不同,而性质是属于形式的部分。所以,质料是由加乎其上的形式而成为任何一样个体的,或者说,使质料具有一定的性质、形状,称为这个或那个个体的,乃是形式。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质料完全是消极被动的,形式才是积极地,在先得,是运动的源泉,两者是支配与支配者的关系,质料甚至还对形式起阻碍作用。任何事物的自然本性与其说在于其质料,不如说在于其形式。这种夸大形式的作用,抬高形式而贬低质料的观点显然又走向了唯心主义。亚里士多德又提出,质料与形式的关系式潜能与现实的关系,质料的形式化,或者说从质料到形式的过渡,便是从潜在的东西发展为现实的东西的过程。质和形是变化发展的两端:质是起点,形是终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