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23:20:33

清华大学2004年新闻理论与历史考研真题

清华大学2004年新闻理论与历史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点石斋画报》 【参考答案】《点石斋画报》是我国第一部时事和风俗画报,1884年在上海创刊的旬刊,随《申报》附送并零售,由点石斋石印书局印行。《点石斋画报》作为《申报》副刊,其价值取向和对事件的态度与《申报》类同,主要由“奇闻”、“果报”、“新知”、“时事”四者共同构成,以介绍社会新闻、世界风物、市民生活为主。其接受对象偏向于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画师多为写实派画家,构图完整优美,线条生动细致,内容丰富,敢于触及时事,对研究清末的社会、政治、历史、艺术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刊出版至1898年停刊。
    2.中国新闻社 【参考答案】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海内外知名人士于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发起成立,是中国内地仅有的两家通讯社之一。中新社主要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成就,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中国新闻社于1957年脱离新华社独立,其后规模日益发展壮大。其总社设在北京,在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以及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设有分社。
    3.Edward R.Murrow 【参考答案】爱德华·默罗(Edward R.Murrow)是美国CBS著名记者、广播电视新闻的先驱者,以二战期间在伦敦的前线报道闻名于世。1940年的广播新闻节目《这里是伦敦》以现场直播方式播出。爱德华·默罗站在伦敦民居的屋顶上,迎着德军的狂轰滥炸,以他惯常的语调开场:“你好,这里是伦敦。”默罗以平静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对“不列颠战役”进行了生动描述,对炸弹飞崩、烈火燃烧的伦敦进行了详实的刻画。他的新闻报道大大促进了当时仍然保持中立的美国人领悟到这场战争的性质。所有这一切,使他成为40年代解释性广播新闻报道的最出色代表。二战后,他将原先的广播报道《这里是伦敦》改版为电视新闻栏目《现在请看》,亲历并成功推动了广播新闻向电视新闻的转变过程。默罗以自己记者的社会良知和大无畏的探索精神推动了广播、电视由单纯的娱乐媒介转型为新闻媒介,成为与报纸一样的社会政治和其他社会领域的守望者。
    4.新闻的模态 【参考答案】新闻的意义是指新闻事实蕴含的思想,表明的客观事物的趋势,简称为新闻的意态。新闻的意态是多维的。事实的倾向、品类和角度作为新闻事实的表征,给事实赋予一种意味,也就是说,新闻的实体不仅是事态,而且有意态,是事态、意态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又称为新闻的模态。
    5.新闻的心理时间 【参考答案】所谓新闻的心理时间,是指受众对电视新闻的时间量产生了对实际生活进程的真实时间的感觉。换言之,观众感受不到报道时间同事件实际时间的差域,是由于电视新闻内容的演进简洁、快速、自然和流畅,这恰是电视新闻时效性高的表现。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一样是不可逆转的,但心理时间是由物理时间决定的,形成人的主观时间观念。电视新闻中的时间既是节目延续的物理时间,也是观众对新闻延续时间的印象的心理时间。
    6.新闻的“性质说” 【参考答案】戈公振在对美国人关于新闻定义的“性质说”(Quality Theory)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事实之被选择为新闻与事实的性质密不可分的观点。新闻并非是事实就值得报道,这种新闻事实需要具有一般性和时宜性。陆定一认为,资产阶级新闻的“性质说”把新闻事实与事实的性质混为一谈,与唯物主义新闻观是对立的。我们认为,所谓“性质说”所强调的是对新闻事实的规范或规定,即这种事实必须具有共同兴趣、及时、读者欲知、与人类的幸福相关等性质。它所强调是新闻事实的特点,其不言而喻的前提是承认新闻报道的是事实。
      二、简述题
    1.《反对党八股》与延安《解放日报》的关系 【参考答案】
    (1)1942年开始的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进行的一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教育运动。其主要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整风运动开始,毛泽东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的报告,这是指导整风运动的重要文献,也是党的新闻工作整风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2)党的新闻工作的整风改革是全党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整风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这是党的新闻工作进行整风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主要有以下几点:加强党对报纸的领导;增强报纸的党性和群众性;加强党报的战斗性。
    (3)《解放日报》在党的新闻工作整风改革中走在最前面,树立了榜样。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在《反对党八股》等纲领性文献指导下进行了改版,纠正了以前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不足。例如在版面安排上,改版前把国际新闻放在首位,严重脱离了抗日根据地斗争的实际,脱离了党的工作的重心,是党八股的一种表现。改版后把本地新闻放在首位,在加强党性、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再如在社论写作上,改版前每天必须有社论。但由于条件不足,不少社论缺乏调查研究,勉强凑数,产生不少主观主义、党八股的错误。改版后注重社论的质量,量力而行,大大提高了社论的质量和影响力。
    2.“范长江新闻奖”的由来、概况及意义 【参考答案】
    (1)“范长江新闻奖”是中国记协和范长江新闻基金会联合设立的优秀中青年记者(包括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播音员)的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该奖1991年开始评选,每两年评选一次。这项奖要求参评者德才兼备,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在新闻工作中有突出贡献,人品、文品俱佳,并对参评者的综合业务成果和思想作风、职业道德、社会反应各项进行综合考察和评选。
    (2)该奖项以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命名,旨在表彰和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和继承范长江同志献身人民新闻事业的崇高精神,推动新闻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检阅和提高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3.美国新闻史上的“Muckraking”运动始末 【参考答案】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南北战争后的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空前富裕,进入所谓“镀金时代”。但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社会结构短期内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经济秩序极度混乱,社会生活开始动荡。其中,最核心、最严重的是腐败现象的滋长蔓延,其广度与深度都令人瞠目结舌,几乎全社会都深卷其中。严重、普遍的腐败造成社会道德整体败坏、精神全面危机,更使贫富差别急剧扩大、各种社会矛盾突然尖锐,危及到社会稳定的基础。
    (2)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新闻界爆发了一场旨在揭露社会阴暗面的旷日持久的“扒粪”(Muckraking)运动。这场运动有力地制止了腐败的蔓延滋生,促进了美国社会的改良,使其避免了陷于一场重大社会危机和动荡。记者林肯·斯蒂芬斯(Lincoln Steffens)是这场“扒粪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3)“扒粪”运动历时十余年之久,一些著名的作家也参与其中,如弗兰克·诺里斯(Frank Norris)的《章鱼》、《深渊》,对一些大公司的种种恶行作了生动、逼真的揭露。“扒粪”运动促使社会猛醒,人们开始与各种丑恶现象作斗争。各种立法如潮水般涌来,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尽管“扒粪”运动揭出社会的种种黑暗的确令人触目惊心,但它的目的和后果却不是也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推翻美国制度和美国社会。而是相反,它促使美国社会自我反省、调节、改革,避免了严重危机,从而变得更加稳定。“扒粪”运动的现实意义在于,它表明了任何制度、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都不能没有作为“天下之公器”的大众传媒强有力的监督。
      三、写出下列原理的要点
    1.新闻真实具有四维空间 【参考答案】(1)一个事实在某一具体空间里发生,这一空间又是一定大环境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一定的历史空间发展的结果。这种三维空间总是和时间不可分割的,它们构成了事实发生的四维空间。 (2)事件的变化既是空间的变化,也是时间延续的环生状态,单一事实的真实在四维空间中不仅具体,而且能再现本源的历史真实,即新闻中已经发生过的真实。新闻真实的这种广度,揭示出社会发展的空间变换和内在真实。 (3)新闻真实具有四维空间,这表明新闻事实不仅具有方位的特性,而且具有时间性。没有时间性的真实是不存在的。
    2.新闻记者肩负高度的社会责任 【参考答案】新闻记者作为社会的瞭望者,肩负着报道事实、维护社会正义的神圣使命。在新闻工作中,新闻记者应当坚守下列责任和伦理准则: (1)禁止在采访范围内从事对己有利的活动,他们的报道必须与其切身利益无关。 (2)记者必须诚实、忠于广大公众。新闻报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建立在欺骗的基础之上。 (3)要敢于坚持真理、为维持人民利益敢于揭露事实真相。报道事件要持公正态度,不偏袒错误一方。 (4)不接受采访对象的馈赠。 (5)不隐瞒和封锁消息,捍卫公众的知情权。 (6)记者要敢于并善于同社会丑恶势力作斗争。
        四、论述
    “三贴近”与记者的受众意识
    【参考答案】本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1)“三贴近”的内涵和背景:“三贴近”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是新时期党的新闻工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对当前新闻工作中存在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生活的不良倾向提出的新要求。“三贴近”的要求体现了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即新闻工作必须真正把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作为自己的信息源头,必须充分重视群众的实际需要。“三贴近”的核心,即党的群众路线问题,要解决的也包括传与受的关系问题。新闻宣传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找准新闻宣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有亲和力和影响力。
    (2)受众意识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受众是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新闻价值的大小来阅听新闻报道的。新闻报道要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就要紧紧扣住读者要了解所需信息这一心理因素,把观点、意图和倾向寓于新闻事实的传播之中。受众“关注度”是决定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新闻媒体能否很好发挥作用及其作用大小,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取决于受众对提供新闻和信息的信任度和信息量的大小。树立受众意识对于我们的新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新闻工作者真正做到从受众的需要出发,按照受众接受规律办事,避免无效的新闻传播。
    (3)“三贴近”与记者的受众意识的关系:以“三贴近”原则指导新闻工作,理应以最广层面受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为依归,设身处地为多数受众着想,充分体谅他们的需求和期盼,报道他们应知欲知而未知的信息,帮助人们消除认识中的不确定因素,而不是强迫受众接受一大堆空话套话、冗余信息或仅为几个人感兴趣的东西。受众意识也就是群众观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强化“受众意识”,就是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思想性、政治性与知识性、可读性结合起来。这种统一和结合实现得好,那些曾令人“头痛”的工作性报道,就会实现“硬新闻”的“软着陆”。
    (4)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华大学2004年新闻理论与历史考研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