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23:15:04

2015年汉硕考研:语言学知识问答(二十五)

随着汉语的流行和普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热度也有所增加。备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考生应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化知识、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技能、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提高这些方面的能力,广大考生一定要努力复习。下面新东方在线小编和广大考生分享一些语言学方面的问答题,知识在于积累,让我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
    下面请看2015年汉硕考研:语言学知识问答(二十五)
   
    121、儿童语言能力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主要有: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语音能力,语义能力,语法能力;儿童听的能力往往要早于说的能力,理解句子的能力要早于构造句子的能力。
    122、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答:1)非自控阶段,也叫语言前阶段,幼童对语音产生的感性。2)咿呀学语阶段,幼童在这时出现听觉的语言化。3)单词阶段,儿童具备了综合句语言或以词代句语言能力,产生了最早的语义能力。4)双词阶段,儿童掌握了两个实词的连接,具备了双词句语言能力,产生了最早的语法能力。5)简单句阶段,儿童掌握了多个实词的连接,具备了简单句语言能力,并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结构。6)复杂句阶段,儿童能够正确使用虚词和掌握形态变化,句子具备了成人句语言的基本特点。
      123、语言学习和语言获得有什么区别?
    答:语言学习称做“Language Learning”;语言获得在心理学上称做“languge
acquisition”前者是一种广义上的学习语言的过程,而后者是特指儿童学会说话,特别是学会自己母语的过程,“获得”并不单是自然而然的模仿过程,更是一种积极的创造过程。
      124、简述人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就有的?
    答:现代科学实验证明,人类的大脑具有“遗传机制”,其中有一部分肯定是后天才获得的非本能的知识,如词语、发音等个别的语言现象,而另一部分则可能是人先天就具有的本能的知识,如语类、层次等最基本的句法原则。美国当代语言学家乔姆斯最早提出这样一种假设。他认为人的大脑中储存的语言知识应分作两类,一类叫做“语言能力的知识”或“普通语法”,这是全人类语言所共有的,另一类叫做“语言运用知识”或“个别语法”,这是各民族语言所特有的。前者是一种通过生物进化和遗传获得的知识,后者则是人出生以后在一定环境下通过学习掌握的。人出生时大脑的构造已经决定了人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这部分能力人人都有,人人都一样。根据这种假设,人以大脑中的普通语法为内因基础,以所处的语言环境为外因条件,最终才获得完整的语言知识和具有完备的语言能力。当然“语言遗传机制”到底是什么东西目前还不能肯定,若能通过更进一步的研究最终证明人类语言是否合格和各种变化的现象都是受到普遍原则限制的结果,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儿童在短短丙三年内就能学会复杂的语言,因为这一部分普通原则是不必学的,是人与生俱来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本来就储存在大脑的某个部位中的。
      125、语言和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答:语言与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一方面归根结底是不同民族文化意识才决定了不同语言的某些表现形式,这种“决定”的关系不能颠倒;另一方面不同语言的某些表现形式又确实可以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识,这种“反映”关系不能夸大。具体来说,语言与民族文化意识关系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语言是重要的民族标志,可以体现民族的精神;二是语言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可以反映民族的文化。
    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有志于汉硕的考生一定要用心努力的去学子,将来助力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在这里,小编预祝大家考研顺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5年汉硕考研:语言学知识问答(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