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备考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要点精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要点精编第一节 第一个十年(1917-1927)一、文学革命与20年代文学概况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终结和现代文学的起始。
晚清的文学改良运动;固然对传统文学构成了有力的挑战,但就其规模、力度,以及社会影响而言,均不能与五四文学革命相比。后者之所以迅速获得巨大成功,得益于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新文化思潮的崛起。文学革命的发生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也是中国文学发展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提供了契机。辛亥革命后,封建帝制的复辟与反复辟的激烈政治斗争,尊孔与反尊孔的尖锐文化思想论争,推动着进步知识分子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对思想启蒙的呼唤。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独立知识分子的出现,特别是不同留学生群体形成,出版业的发展带来文化市场的形成,等等,都为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启蒙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相继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倡导文学革命。他们批判旧文学的“文胜质”的流弊,尤其侧重攻击明、清两代仿古主义的文学流派,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主张言、文一致,要求以白话为文学“正宗”,在文学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提出了变革的要求。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等北大师生积极应和,进一步壮大了文学革命的声势。
文学革命倡导者同文化保守主义者之间的三次论争。第一次,是1919年初的“林、蔡论争”;第二次,是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第三次,是1925年与“甲寅派”的论争。三次论争除了各自的特点外,也有着某种共同性:即在“文、白之争”外,还广泛涉及文化、伦理、道德各方面;论争的某一方总是试图寻求文字之外的力量来征服对手,从而开创了现代文学思想论争的一个不好的先例。
新文学创作的初步实绩。鲁迅的《狂人日记》等一系列小说的发表,胡适与《新青年》同人的白话新诗的尝试,《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作者的出现。京沪两地的四大报纸副刊《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及稍后的《京报副刊》涌现的青年作者和他们的各种文体的创作,充分显示了革新小说、创业新诗、提倡美文、译介话剧所取得的新文学的初步实绩。
五四运动后,白话文运动风起云涌。1919年下半年起,全国白话报刊达到400多种。1920年1月,当时的教育部终于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从这年秋天起改用白话。白话文运动获得胜利。
(二)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直接受到外国文学思潮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
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自身有着较为深厚的外国文学修养。文学革命倡导者和新文学初期作家中,三个留学生群体(留学日本、留学英国美国、留学法国俄国)曾经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
文学革命中的一些重要文学理论观念的提出,如“活的文学”“人的文学”“历史进化的文学观”等,都曾受到过外国文学思潮的影响和启发。
新文学初期一些重要作家的文学创作,如鲁迅、叶绍钧、郁达夫的小说,郭沫若、冰心的诗歌,丁西林、洪深的戏剧等,都明显地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
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成为当时几乎所有作家和刊物的一份重要工作。五四前后短短数年中,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从人文主义到20世纪的现代派,都潮涌而进,在中国文坛匆匆走过一遍。
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不仅推动着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而且使得中国文学从此真正与世界文学发生广泛的联系。
(三)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新文学社团的大量涌现,专门性的文学杂志的大量出版,是新文学运动从一般的新文化运动中独立出来的重要标志。
五四时期的主要文学社团。
1、文学研究会
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发起,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除了以《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外,还出版过《文学周报》《诗》《戏剧》月刊等。文学研究会《简章》称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研究会《宣言》称:“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关心现实,反映社会,表现人生,注重文学的功利性,正是文学研究会成员的基本态度。因此,他们被认为是“为人生的艺术派”,或现实主义一派。文学研究会对创作和翻译并重。他们以《小说月报》为主要阵地,扶植和培养了一大批作家,出版创作丛书54种;侧重翻译介绍了俄国、法国、北欧及东欧一些国家的现实主义作家作品,出版翻译丛书71种。
2、创造社
1921年6月由留日学生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先后出版过《创■》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大约以1925年“五卅”运动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创造社强调表现“内心的要求”,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由此,他们的文学创作■向自我主观激情的抒发。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反抗现实的激烈情绪和内心矛盾痛苦的主要形式,显示出带有某些现代派色彩的浪漫主义特征。后期创造社向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1928年更进一步揭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旗帜。
3、新月社
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粱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开始是社交性的文化团体。1925年,徐志摩主编《晨报副刊》后,培养吸收新作者。1927年于上海创办新月书店,1928年出版《新月》杂志,达到鼎盛时期。1931年11月徐志摩逝世后,新月社日趋衰落。新月社的主要成员大多留学英美,思想上倾向自由主义。新月社虽然不是纯文艺团体,但其主要活动却在文艺方面。以《新月》杂志的出版为界,新月社的文艺活动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新月社提倡新格律诗和“国剧”运动,在诗歌美学思想和创作中,创立了带有鲜明浪漫主义特征的“新格律诗派”。后期新月派的文学活动仍然偏向诗歌方面,但已经逐渐转向现代主义。
4、语丝社
1924年11月,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专门发表侧重社会批评和的小品散文。他们思想自由,不拘形式,针砭时事,任意而谈,形成了所谓的“语丝文体”。1930年3月《语丝》终刊。语丝社是20年代专心致力于散文创作的团体,也是20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
此外,20年代影响较大的文学社团还有莽原社、未名社、浅草一沉钟社、湖畔诗社等。
(四) 新文学的理论建设
新文学运动初期,对新文学的理论建设作出较多思考的是胡适、周作人,他们提出了新文学运动的两个中心理论。
1、“白话文学”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章中认为,文学革命的目标之一,便是用白话来作一切文学的工具。白话文学应当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的。他依据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念,论证文言是一种半死的文字,梳理白话文学发展的历史;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出发,论证白话是活的语言,只有白话,才能产生第一流的文学。
2、“人的文学”
胡适对新文学理论建设的思考侧重于文学工具和形式的变革,周作人的思考偏向于文学思想和内容的变革。周作人在《人的文学》《思想革命》等文章中,就改革文学内容提出了“人的文学”的中心理论。他从个人主义和人间本位主义出发,要求文学应当重视人的生活的表现:“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文学,便谓之人的文学。”在《平民文学》中,他进一步提出了“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这些理论主张对当时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对各类文学体裁的变革,当时也提出了初步的理论。新诗理论方面,胡适的《谈新诗》;小说理论方面,胡适的《论短篇小说》,周作人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散文理论方面,周作人的《美文》;戏剧理论方面,胡适的《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等都是当时重要的理论文章。
(五)2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面貌与特点
自《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起的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创作内容。反封建是本时期的基本主题。揭示社会病状,探求社会人生,张扬个性解放,追求婚姻恋爱自主,抒发自我,怀恋乡土,等等,是作家关注的基本问题。
人物形象。处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和普通劳动者,具有民主思想的新型知识分子,以及被束缚在封建枷锁下的各类女性,带着鲜明的时代色彩走进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
创作方法。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创作实践,开创了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主要的艺术潮流。同时,西方现代主义方法也为一部分作家接受。这样,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中,就形成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多元并存的局面。
文学形式。文体大解放,白话代文言,是本时期的突出特点。
主流趋势。理性批判的精神,个性表现的特征,抒发感伤情绪的色调,是本时期文学创作的普遍倾向。
二、鲁迅的小说创作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他善于吸取,勇于创新,学识渊博,思想深邃,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极其宽厚的基础,开拓了极其广阔的天地。
(一)《呐喊》《彷徨》的意义
鲁迅的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著称,学者普遍认定,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创,也在鲁迅手中成熟。其小说集《呐喊》《彷徨》对于中国小说现代化之贡献,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论述。
一是自觉地将小说创作与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联系在一起,努力以自己手中的笔,“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借以促进整个民族的自我反省与批判。与梁启超之强调小说与政治关系有所不同,鲁迅特别反感“瞒与骗”的文学,要求启蒙者在唤醒民众、批判社会的同时,必须具备自省意识与怀疑精神。
二是为中国文学史提供新的思想主题,其农村题材以及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对于现代中国小说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鲁迅注目的中心不是下层人民所受的政治经济的压迫剥削,而是精神的毒害;所着重表现的不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困苦,而是精神的痛苦与病态。通过对下层人民灵魂深处的病态与弱点的剖析,尖锐地提出“国民性改造”的课题。
三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体,并兼容象征主义等多种创作方法,为现代中国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正像鲁迅本人所说的,中国现代小说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要求的,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着眼于“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肉来”,鲁迅对于外国文学的借鉴,不为一家一派所拘束,故能入能出。
四是采用新的表现手法。鲁迅有很强的文体创新意识,其作品虽数量不多,却大都有自家面目。不管是独白、日记体、第一人称叙事,还是白描手法、诗意渲染,都是努力从人物内心隐蔽的深处揭出灵魂的美与丑。
(二)《阿Q正传》
《阿Q正传》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小说,作者着力表现“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尤其对于被称为“阿Q精神”的精神胜利法的描写,可谓惊心动魄。精神胜利法不只属于落后农民阿Q,更是一种丧失民族自尊与自信,掩饰落后并安于被奴役状态的“国民性弱点”。
(三)《朝花夕拾》与《野草》
《朝花夕拾》与《野草》为现代中国散文开启了“闲话风”与“独语体”两种潮流,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前者的写作乃基于对童年生活的追忆,故亲切自然,处处显出余裕、从容的风姿;后者则具有自我审视的性质,将对“绝望”刻骨铭心的体验,与“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内在地融为一体。
三、20年代小说
(一)问题小说
1、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
(1)五四启蒙主义影响一代作家思考社会、人生问题。
(2)外国文学,特别是俄国的问题小说、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印度泰戈尔的哲理小说的影响。
(3)周作人、胡适等人的理论倡导。
2、问题小说的主要特点
(1)问题小说具有鲜明的启蒙主义性质。
(2)问题小说涉及的社会、人生问题十分广泛。其中,人生的目的、意义,青年的恋爱、婚姻和妇女的命运,这三个问题是当时作家关注的中心。
(3)问题小说都具有鲜明的思想大于形象、议论多于描写、理性超越感性的特点。
(4)问题小说在表现作家对于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时,创作方法多种多样。
3、问题小说主要作家
问题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起步时的一个突出现象,当时的作家几乎没有不创作问题小说的。《新青年》作家群、《新潮》作家群、《晨报副刊》作家群创作的小说几乎都是问题小说。文学研究会作家是问题小说创作的主体,冰心、庐隐、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则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作家。
冰心的小说从一开始就显示了明显的问题小说的特征。她的早期小说集中探讨的是“人生究竟是什么,青年爱国,妇女和家庭,“非战”等问题.她受基督教义和泰戈尔“爱的哲学”的影响,试图用“爱”(母爱、童年爱、自然爱)来解决此类问题,因而使这些小说带上了幻想的色彩和抒情的格调。
庐隐也是问题小说作家,但她观察问题的角度和答案与冰心不同。她受叔本华悲观哲学的影响,以哀伤悲苦的眼光来看待人生世事的诸种问题,因而得出悲观的结论。
王统照在描写人生诸种问题时,开出的药方是“爱”和“美”。他受象征主义和“美的哲学”影响,所作小说带有较浓的象征色彩和哲理的玄思。
许地山也是重视人生问题探讨的小说家。但他的风格却与上述作家不同,他对人生的追寻,明显地接受了佛教哲学和基督教义的影响。他往往在宗教氛围中,叙述南国或异域背景下的“爱”和“慈悲”的人生故事。他的“问题”是“现实”的,而他的表现方法却是“超现实”的,带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把传奇性、抒情性、哲理性融为一炉,使他的小说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上述小说家在经过问题小说的创作阶段之后,都有新的发展。
4、叶绍钧的小说创作
他是文学研究会中由“问题小说”起步,逐渐走上现实主义道路的代表性作家。
早期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 》等,较为集中地描写了教育界中下层知识分子,城镇小市民,以及自我人生理想的追求等三方面的生活内容。其中较多地写到教育界中下层的各种“问题”。
“五卅”前后,他视野更加开阔,转向更加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描写。稍后的长篇小说《倪焕之》,表现知识分子追随时代历史前进的人生道路和人生追求,以及这种追求的悲剧性结局,显示了一定的现实主义深度。
叶绍钧的小说非常注意章法,讲究谋篇布局,尤其重视结尾,足以称为“规范”的小说。
(二)乡土小说
1、乡土小说的兴起
20年代乡土小说的兴起,是在五四民主主义社会思潮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问题小说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同时也是鲁迅乡土小说创作直接启发和影响的结果。
20年代乡土小说提供了中国乡村社会宗法制的基本形态和乡村人民的生存状况,确立了乡村文化和风俗人情作为文学审美对象的地位和价值。它不仅对30-40年代乡土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县有社会学、
民俗学等多方面的价值。
在鲁迅启发和影响下,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未名社等一批远离故乡、侨寓城市的文学青年,怀着乡愁,以受过新文化洗礼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幼熟悉的故乡农村或小镇的生活,用抒情写意或客观写实的笔触,描画出乡间的泥土气息、地方色彩和人民的死生。其中,浙江东部、湖南、安徽、贵州等地得到较多的表现。许杰的《赌徒吉顺》、许钦文的《石宕》、蹇先艾的《水葬》、黎锦明的《出阁》等都是一些写得较好的作品。
2、乡土小说主要作家
乡土小说作家中,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的成就比较突出。
鲁彦的早期乡土作品多表现人物的主观感受和幻觉,有抒情性散文风味。后来转变作风,将热情掩藏在冷静刻画世态人情的背后。《黄金》《菊黄的出嫁》《屋顶下》《桥上》《李妈》等小说,善于描写乡村小有产者和浙东特有的风俗,不难看出他的所长。
彭家煌的《怂恿》《活鬼》《陈四爹的牛》《喜期》《美的戏剧》等小说,以精细圆熟而又活泼风趣的笔墨,创造着他的洞庭湖畔的“溪镇世界”。他描写了洞庭湖畔小乡镇上土豪劣绅的飞扬跋扈,军阀部队的鱼肉百姓,以及在封建陈规陋习和自然灾害中挣扎的乡村人民。他的小说乡土气息浓厚,善于运用性格化的方言土语,在细腻而嘲讽的笔调中,带着同情的苦涩的笑。他为乡土小说带来一种喜剧性的格调。
台静农在《拜堂》《新坟》《红灯》《天二哥》等小说中,着力描写乡间的民风民俗,底层人民的凄楚和酸辛。他以深沉阴冷的笔调,挖掘出乡间人民精神的愚昧和病态,在20年代乡土小说中,显示了一份独有的浑厚凝重。
(三)“自叙传”抒情小说
1、“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兴起
以创造社作家为主的“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兴起,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产物,是五四时代发现“自我”、认识“个人”的具体表征。他们受到了西方近代主观哲学思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和西方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日本“私小说”等多方面影响。在小说创作中,他们运用浪漫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性心理分析等多种创作方法或技巧,侧重表现自我、主观、内心的欲望、要求和情思,多写青年的性苦闷和经济苦闷等身边题材,宣泄或抒发具有反抗性的甚至变态的情绪,在20年代形成了一个以情绪表现为核心的小说体式和作家群体。
2、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郁达夫是“自叙传”抒情小说的代表性作家。
前期引起强烈反响的《沉沦》《茑萝行》《还乡记》《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小说,不论是写性苦闷,写经济窘迫,还是对劳动者表达“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都以直露坦白的抒情,塑造了一个“零余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通过这一形象,他凄切地倾诉了那一时代刚刚觉醒的知识者对于人的尊严的要求,对于“名誉、金钱、爱情”这些属于人的基本权利的欲望。
从小说《过去》开始,郁达夫的小说更多地转向“慨叹人生命运”的描写,寄寓和含蓄的抒情写意,逐渐取代了前期的直白浅露,题旨隐含渐深。30年代的名篇《迟桂花》《东梓关》等,显示了这种抒情风格的逐渐成熟。
自叙传的色彩,零余者的形象,抒情写意的小说体式,以浪漫主义为主,并融化现代主义技巧的创作方法,是郁达夫小说的基本特色。
3、其他作家的“自叙传”抒情小说
郁达夫之外,还有一批作家写作自叙传抒情小说。
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直白的叙说自我生活困境,其中时有愤激情绪的喷发。《残春》《喀尔美罗姑娘》《叶罗提之墓》等小说,则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来写感伤的抒情故事。
倪贻德有小说集《玄武湖之秋》《东海之滨》《百合集》等,以浪漫主义的抒情,融合着画家视野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哀婉悲抑叙说着一些与自身经历有关的感伤故事。
创造社的陶晶孙、周全平,并非创造社成员的叶鼎洛,被称为郁达夫的直系传代者的王以仁等,也都写作了一些自传色彩的抒情小说。
此外,以《隔绝》《旅行》等小说的抒情独白,大胆披露青春期女性爱情心理的淦女士,以及浅草一沉钟社的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等,同样带着浪漫主义主观抒情的色调。
四、民国旧派小说的定位
(一)民国旧派小说的繁盛
小说本来处在古代文学的边缘,但在近代开始向文学的中心移动。1912年到1917年的一段时间内,旧派小说一度独占文坛。这就是以所谓“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为代表的旧派小说的繁盛期。
旧派小说繁盛的原因:
(1)民国初期文化控制力量的减弱。
(2)科举制度取消,文人进入报刊业,通俗作品有了较多的作者队伍。
(3)文人跌入市民阶层,小说由此回到市民文化的本位。
旧派言情小说,以徐枕亚的《玉梨魂》《雪鸿泪史》为代表。
旧派社会小说,以李涵秋的《广陵潮》为代表。
旧派小说在思想和技术两方面都曾作过一些适应时代的小变动,为新文学的发生准备了一定的前提。
(二)旧派小说被迫向通俗定位
1、新文学对旧派小说的攻势
新文学从一开始就自觉处在旧文学的对抗地位,曾经独占过文学中心地位的旧派小说自然受到新文学的攻击。攻击主要在三方面:
(1)旧派小说的文学观念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
(2)旧派小说在体裁结构和词语技法两方面都存在严重的弊病。
(3)争夺旧派小说的刊物和读者。旧派小说在新文学的攻势下败退,于是为自己定位,向通俗发展。现代文学的雅俗分流、雅俗互渗的局面逐渐形成。
2、20年代通俗小说的基本类型
旧派小说定位通俗后的生存发展中,逐渐沉淀为四种通俗小说的基本类型。
(1)社会言情小说。影响较大的有,海上说梦人(朱瘦菊)的《歇浦潮》,毕倚虹的《人间地狱》,包天笑的《上海春秋》等。其中,张恨水的《春明外史》,已经预示了作者能在章回小说内部进行部分革新的潜力。
(2)武侠小说。以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为代表。
(3)侦探小说。以程小青模仿“福尔摩斯探案集”所作的“霍桑探案”系列为代表。
(4)历史演义小说。以蔡东藩的《历朝通俗演义》为代表。
附件:中国现当代文学要点精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