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23:14:40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备考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速记表格

上卷·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章 文学运动
第一节 文学运动概况
   文学运动各阶段
   1.现代文学开始的时间是1917年前后。“前”,其一指1915年《新青年》创刊,新文化出现萌芽,当时是在上海创刊,称作《青年杂志》,再向前推可推至晚清时期。近代文学、晚清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先声。“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主要背景,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后”,指1919年,《新青年》在文学革命运动过程中的作用——特殊的阵地。
   2.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即1917年开始的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口号的文学革命,主要是以语言表现形式的改革为核心的文学革命运动,至于文学内容的改革还比较模糊。
   3.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出现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第三个阶段更多由政治形式所规定,文学又出现了一次带有显著特色的变化,出现了全国范围的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文字热潮,“抗日救亡”是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一切文学形式都围绕抗战而发展。
   4.1942年后,现代文学显著地出现了以地区为特色的现象。其一,以陕甘宁地区、延安、广大农村为代表的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文学,主要描写对象是农民、农村土改;其二,以大中城市广大地区为打赌国统区文学,突出描写对象是知识分子、广大市民的命运。
第二节 1840—1916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主要内容
   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
   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
   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
   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
   运动成就
   1.晚清文学明显强化和提高了小说和戏剧地位,明确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为平等并列的四大文体,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这种观念转变奠定了“五四”新文学整体格局的基础。
   2.对翻译文学的高度重视。1896年—1916年,翻译外国小说800多种,林纾翻译的小说被称为和“林译小说”,形成当时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繁荣了晚清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五四”新文学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很大的影响。
   3.晚清小说创作以梁启超为出小说界革命,在艺术上不成功,但因特别追求小说的社会意义,明确反对把小说看作游戏和娱乐,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茅盾、叶圣陶等人文学研究会强调为人生服务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先声(四大谴责小说)。晚清小说初步吸取和运用了一些西方小说的新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加强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直接取材于现实中的人和事,甚至出现了对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刻画,为新文学作家实现小说的根本转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
   4.晚清出现了话剧萌芽。中国最早的话剧团是1906年成立的春柳社,1907年演出《茶花女》,是第一部登台演出的话剧。
   第三节 1917—1927五四文学革命运动
   1.主要内容及影响
   发生背景
   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运动过程
   1.1915年《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分别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
   2.1918年1月首刊胡适等人创作的白话新诗。5月,刊登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3.1920年,白话文终于取得了正宗地位,北洋政府被迫承认白话文为国语。
   主要内容
   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是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2.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3.介绍、翻译外国文学。
   运动成就
   1.批判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等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2.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并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因素,出现新的主题、新的题材、新的人物。
   3.文学革命提出了小说,戏剧的地位,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革新,特别是以白话代替文言,使白话文学立于正宗地位。
   4.文学革命在理论上破旧立新,在创作上显示了实绩。
   历史意义
   1.它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彻底反对旧文学的革命,是文学观念、文学思想内容、文学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
   2.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
   3.文学革命批判旧传统的革命精神,面向世界文学勇于吸收的开放意识,冲破旧框框的自由创造精神,对新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偏颇不足之处在于对中国古代文学否定过多,而对外国文学则多加肯定,缺乏分析批判。
   2.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人物
   作品及主张
   胡适
   1.《文学改良刍议》:
   ①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
   ②侧重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提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说。
   ③推崇白话小说,同时也表现了对内容的重视.
   2、《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3.《易卜生主义》:介绍了易卜生现实主义和个性主义。
   4、《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

       
      陈独秀
   1.《文学革命论》:
   ① “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②从内容(反对“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和形式(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两个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
   ③还从政治革命、伦理道德革命角度论述了文学革命的必要性、必然性。
   2.《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周作人
   1.《人的文学》:提出新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从理论上反对违反人性的那种表现礼法制度和兽性遗留的旧文学。
   2.《平民文学》:提出“普遍”和“真挚”的原则,“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主张。
   李大钊
   《什么是新文学》:“光是用白话写的文学,算不得新文学“;”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和“优美的文艺”的“土壤根基”上。
   钱玄同
   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斥桐城派为桐城谬种。
   刘半农
   《我之文学改良观》:增多诗体,重造新韵、分段、使用标点符号等。

附件:中国现当代文学速记表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备考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速记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