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考研政治冲刺攻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专题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第一,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三)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是我国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第二,优化教育结构。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第二,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 ,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1)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第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第二,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第三,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第四,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保障体系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3)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地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当前,主要是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化,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
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完善社会管理是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完善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跨考网推荐:2014年考研报名专题
考研资料库:下载最全最新的考研资料
更多2014年考研备考资料,点击进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