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23:08:35

考研政治知识精讲第三期:星期五 分析题答案及解析

以下为2011年考研政治知识精讲第三期:星期五 分析题答案及解析
    1.答案要点:
    (1)材料1中的“逻各斯”是物质运动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它是任何事物都应该遵守的事物内部固有的联系。唯物主义往往把规律理解为意识之外独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的内在联系,人们的意识可以反映认识与掌握规律,并指导实践;唯心主义则从思维中引出规律,否认规律的客观性,把规律完全看成主观思辨的结果,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颠倒了规律与人的关系。
    (2)分析材料4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自然界的自然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人们可以运用已经获得的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对自然界的改造。但如果人们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而任意发挥主观的能动作用,那么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因而这种对自然界的胜利是一种暂时性的胜利,最终将会对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因而,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3)我们国家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辩证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一方面,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要充分认真研究、掌握自然规律,并用其来指导我们的实践,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治理大气污染等严重的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总之,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人与环境的关系辩证的处理好,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反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粗放型发展,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答案要点:
    (1)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就是斗争性,统一就是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矛盾学说,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着重强调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百姓安居乐业,这对促进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一思想掩盖阶级对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主义制度下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
    (2)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要受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因此,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发展变化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加上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充分说明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两次飞跃的多次反复才能更加深入和全面。
    (3)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转化而实现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防止有些矛盾激化而引发的政治冲突和社会动乱,促成事物向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向转化。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考研政治知识精讲第三期:星期五 分析题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