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20:53:04

2017考研中国新闻传播史冲刺习题及答案:第五章(2)

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传播学考察内容之一,同学们在冲刺阶段应该重点多做一些练习题,以下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习题及答案。
      2017考研中国新闻传播史冲刺习题及答案:第五章(2)
      一 填空题 (每题2分 共10分)
    1 《新闻报》和_____并驾齐驱,也向着企业的方向努力发展。
    2 报纸的______是民国初年中国新闻事业职业化的一个重要现象。
    3 徐彬彬黄元生和刘少少被誉为 ________
    4 黄元生还发明了_______这种题裁,用日记的形式报道和评论当日新闻。
    5 黄元生在新闻思想方面也有不少的见解。其中著名的是________说,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耳能听,手能写”,
      二 单选题(每题2分 共10分)
    1 1912年3月7日章太炎写的______疑问在上海《大共和日报》上做为社论发表,对其约法三章进行桌椅批判。同日各报破例转载。
    A 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 B杜月笙家祠求横披 C一笔墨宝发了财 D遗产价值难估
    2 1912孙中山发布的_______内云:“案言论自由,各国宪法所重,善从恶改,古人以为常师,自非专注英威 从无事催议者 。
    A 独立协定 B 大总统内务部取消再行报律文 C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3《民国新闻》创于1912年7月20日,以______为宗旨。
    A作为民国政府的机关报B引导包夜的发展方向C维护共和政体D宣传民主
    4 ______在民国初年一段时间内被确定是国民党的机关报
    A大陆报B民国西报C新闻报D民立报
    5 1913年大革命失败后,笋岗中山再东渡日本,重组“中华共华党 ”并在日本东京创办_______杂志和__________杂志。
    A 民国和甲寅 B民国和公论 C甲寅和公论D公论和中原
      三 多选题(每题3分 共18分)
    1 民国初年,《申报》在企业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有_____
    A 大力开展广告业务 B 加强报纸的发行 C 加强基础建设,不断的更新技术设备 D不断的采纳贤才
    2 属于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的是_____
    A 黄黄元生 B 邵飘萍 C 刘少少 D胡政之
    3 袁世凯刚上台时,在北京创办的报刊有______
    A 《国权报》 B《金刚报》 C《亚细亚日报》 D《时敏报》
    4袁世凯颁布的《新闻电报章程》虽然规定电报局有电线传递刊登报纸之新闻消息,准作新闻电报减价纳费但这一优惠的前提条件是_____
    A 需先经过交通审核批准并领取执照 B 新闻电报只准用华文英文及其他准用语发报
    C 内容需要通过政府的审核 D 不得登黄色的内容与外教的内容
    5 袁世凯期间颁布含有钳制新闻事业的条款的法律主要有______
    A《治安警察条例》 B《陆军刑事条例》 C《报纸条例》 D《出版法》
    6 黄元生业务上,在业务上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他的主张_____
    A 题材重大记载翔实 B针砭时弊忧国忧民 C 细致详尽 幽隐毕达 D 通俗自然不拘一格
      四 名词解释(每题4分 共20分)
    1邵飘萍
    2 亚细亚日报
    3自由新闻体制4
    4 新闻报
    5章太炎
      五 简答题(每题6分 共24分)
    1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是如何在逆境中发展的?
    2 民国初年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其反动本质?
    3 简述“暂行报律”风波起因经过结果?
    4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色?
      六 论述题(每题8分 共16)
    1 论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从在的问题?
    2简论“癸丑报灾”的前因后果?
   
                  

kysix 发表于 2017-8-6 21:54:21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申报 (2)企业化 (3)民初三大记者 (4)新闻日记(5)四能
      二、单选题
    (1)A (2)B (3)C (4)D (5)A
      三、多选题
    (1)ABC (2)ABCD (3)ABC (4)AB(5)AB(6)ABCD
    四、名词解释
    (1)邵漂萍: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2)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是分北京和上海亮的出版,北京版创刊于1912年6
月,薛大可任主编,樊增祥、易实甫等任撰述。竭力攻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袁世凯御用报纸中立场最顽固的一家。曾发表大量鼓吹帝制和拥戴劝进的文牍、函电,为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大造舆论。1916年
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后停刊。上海版创刊于1915年
9月10日,由薛大可、刘笠佛等任主编。公开宣布“以赞助帝制运动为宗旨”。筹备期间就遭到上海人民的强烈抵制,曾多次接到署名“君主之敌”和“中国公民一分子”的来信警告。创刊后,订户寥寥无几。中华革命党曾通过其外围组织民义社,于1915年
9月11日和12月17日两次派人向该报投掷炸弹。遇炸后,附近商店纷纷要求该报迁走。房主东裕公司也向租界会审公起诉。1916年3月3日会审公廨作出限期迁移的判决。不久,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该报随即停刊
    (3)法律文献根本大法《临时宪法》
1912年3月11日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第2章第6条第4款就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保存《著作权法》)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上述法律、法令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内法制原则,标志着自由新闻体在中国的形成(2)政府领导人对新闻自由的尊重和维护南京临时政府颁行一系列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例如:核减邮电费
    孙中山《暂行报律风波》《民国暂行报律》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简略的《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但在当时民主、自由气氛空前高涨的报界,此报律受到了报界的一致反对,孙中山明令撤销。
    (4)
《新闻报》创刊于清光绪十九年正月初一(1893年2月17日)。初期由中外商人合资兴办,共同组织公司经营,以英国人丹福士为总董,斐礼思为总理,中国人张叔和为主要出资创办人,蔡尔康为主笔。股权为美国人福开森购得,聘汪汉溪为总经理,汪去世后由其子汪伯奇继任。金煦生、李浩然等相继任总编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组为有限公司,称美国公司。福开森任总董,朱葆三、何丹书、苏宝森等为华人董事。民国5年(1916年)因慑于风起云涌的抵制美货运动,改在香港注册,改称英国公司。报纸标榜“无党无偏”、“经济独立”,实际上反对义和团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5) 我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1900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
1902年,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1906年后赴日本任《民报》主编,维读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
    五、简答题
    (1)新闻事业的变化与清末比起来,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如下几个方面:政党报刊(党会林立),民初的报纸,包括原有的和新创刊的,大部分是政党报纸。由于民初党会成立,这些政党或政客,一般都创办报刊,将其作为言论机关,客观上就导致了政党报刊的峰起。
    新建政权各级的机关报取代前清宫报。民国成立后,各级组织纷纷出版机关报,数日大大超过前清宫报。
    鼓吹发展实业的经济报刊,发展教育的教育报刊、通讯社的兴起。中国人自办通讯社,始于20世纪初,是从译报、剪报、通信工作发展而来的。武昌起义胜利后,1912年和1913年两年内,全国新出现多家通信社,这些通讯社往往只有一两个工作人员,新闻来源主要靠剪报和计报。
    新闻业务的变化
    从新闻业务本身看,这一时期总的趋势是由“政论时代”和“新闻时代演变”。“二次革命后,由于袁世凯、段祺瑞等军阀专横、残暴,以及党派报刊宗旨,思想水平下降,政论既易贾祸,又不再为读者所看重,在报上所占篇幅剧减。与政论衰退相反,新闻报道有长足发展,这种发展适应了当时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报纸副刊的发展
    副刊的发展表现在,当时报纸普遍设立副刊栏目或辟有固定版面,专门刊载杂文、随笔、小说、诗歌、戏曲,如《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快活林”等专栏。
    总之:在民初短暂的办报中,中国新闻事业适应了当时的国内形势,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新闻事业及新闻业务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现代报纸的形态日益成熟。
    (2)民国初年新闻法律制度,经袁世凯及其继任者的百般扭曲,形成以下三个十分显明的特点:
    在形式上采用自由新闻体制。中华民国成立后,在形式上采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原则承认“主权在民”。、带有浓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在立法上,辛亥革命胜利后,由于中华民国的法律一时难以出台,因而只能暂时沿用前请的法律中与民国国体无抵触的内容,使新法律仍带有旧时代的痕迹。、滥用军法,惟军阀意志是从。辛亥革命后,地方政权大都为旧封建军阀所窃取,这些旧军人毫无民主观念,横行霸道,鱼肉百姓。
    总之
民初的新闻法律制度是袁世凯及北洋军阀为维护自身利益,钳制新闻事业而颁布实施的,它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记忆:“暂行报律”规定,南京临时政府暂时规定,一年有12个月,1月有32天,1912.3.2)
    (3)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次长居正等人,鉴于《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制定了简略的《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具体内容有:(1)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段;(2)“谎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3)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但是,“暂行报律”的电文发至上海的中国报界俱进会并令其整场全国报馆遵照执行后,立即遭到了新闻界的一致反对。3月6日,中国报界俱进会和上海《申报》《新闻报》《时报》等报纸联名致电孙中山并通电全国各地,反对“暂行报律”的颁行。3月7日,章太炎发表《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对“暂行报律”三条加以逐一批驳。3月9日,孙中山发布《大总统令内务部取消暂行报律文》,“暂行报律”被撤消,风波也随之平息
    (4) 黄远生是民初名记者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是“报界奇才”。他以擅长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他的新闻通讯有以下特色:
    a、题材重大,记载翔实。他阅历丰富,对民初政坛十分熟悉,因而他能采访到许多人采访不到的重大新闻和内幕新闻。他对当时政坛风云作了真实而详尽的记录,既是新闻,又是信史。b、针砭时弊,忧国忧民。作为一名正直的新闻记者,黄远生用他那如椽之笔,对袁世凯的黑暗统治和官僚政容痛加针砭。c细致详尽,幽隐毕达。黄远生的通讯善于捕捉各种细节,绘声绘形,嬉笑怒骂,涉笔成趣,鞭辟入理。d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黄远生新闻敏感性极强,他的报道很注重时效性。e语言通俗生动。他能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通过贴切的经喻表现出来。
    六、论述题
    (1)言论没有的到正的自由,记者还没有真正的职业化,新闻事业的企业化合商业化还没有的到正真得到。社会经济的限制,人们观念的保守,法律的本质是统治目标,政党性报刊的泛滥,自由体制的扭曲。
    (2)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为自己谋得了临时大总统的职权。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他对报界施行了残酷的镇压,他迫害新闻界,捣毁、查封报馆,逮捕、驱逐、杀害报人的时件时有发生。二次革命失败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一。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这段历史在中国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7考研中国新闻传播史冲刺习题及答案:第五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