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20:51:36

GCT语文基础知识六

文学文化常识
    一、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
    “作家”的考试要点是原名、笔名、字号、国别、时代、作品集、代表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评价等。“作品”的考试要点是作者、体裁、名句、名段、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评价等。“名句”的考试要点是记诵、作者、出处等。
    (一)作家、作品类试题
    例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的名著《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历史著作的先河。
    B.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大师巴金的重要作品。
    C.《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悲惨世界》都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D.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茶馆》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
    (二)名言、警句类试题
    1.考名言、警句的作者或出处
    例2.下列名句的作者排列次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A.杜甫 辛弃疾 白居易 李白
    B.欧阳修 辛弃疾 白居易 杜甫
    C.柳永 苏轼 杜牧 杜甫
    D.柳永 陆游 杜甫 李白
    2.考跟名句有关的文学知识或历史人物
    例3.下列诗句中所描写的古人是:
    ①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②蜀道吟成泣鬼神,歌行何以古风淳。
    ③十里扬州落魄时,春风豆蔻写相思。
    ④处士胸中别有春,田园寄写天真情。
    ⑤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蛙总废声。
    A.杜甫 李白 杜牧 陶渊明 李白
    B.诸葛亮 李白 杜牧 陶渊明 李白
    C.陆游 杜甫 李白 李清照 白居易
    D.诸葛亮 白居易 杜甫 文天祥 李贺
    3.填空及联句
    例4.填空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黄河远上 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②远芳侵古道,晴 接荒城。(白居易《古原草》)
    ③月 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伦(塞下曲)
    ④感此伤妾心,坐愁 颜老。(李白(《长干行》)
    ⑤ 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A.白、绿、白、朱、红
    B.彩、绿、黑、红、明
    C、白、翠、黑、红、银
    D.彩、翠、白、朱、红
    例5.以“黄梅时节家家雨”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哪一句作为它的下句最恰当:
    A.青草池塘独听蛙 B.柳絮池塘淡淡风
    C.青草池塘处处蛙 D.丁香初绽悠悠云
    (三)综合类试题
    例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前者以苏轼为代表,后者以柳永为代表。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但他的《鹧鸪天》和《西江月》却都很清丽婉约。
    B.《琵琶行》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江州司马”指的是“主人忘归客不发”里的“客”,即“香山居士”。
    C.法捷耶夫是苏联著名作家,长篇小说《铁流》是他的代表作品。
    D.席勒是英国18世纪杰出的诗人、戏剧家,他的诗歌作品《欢乐颂》后来被贝多芬谱曲作为第九交响乐的主题歌。
    例7.“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
    指的是: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二、文化常识
    例8.对下列文化常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在说方位时,山“阳”、山“阴”分别指山的“南面”和“北面”;河“阳”、河“阴”则分别指河的“北岸”和“南岸”;因此“华山之阳”是指华山南面,而“江阴”是指长江南岸。
    B.古人有名、有字、也有号,一般对前辈尊称号、称字,不能称名,平辈可互称字,对晚辈及卑者称名,自称或谦称时也称名。
    C.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小时,现代的小时只是古代时辰的一半,因此叫“小时”。
    D.古代表示年龄:古稀,七十岁;知命,五十岁;而立,三十岁;弱冠,十八岁。
    例9.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称谓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请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吧。
    B.令媛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在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GCT语文基础知识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