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GCT考试语文指导练习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语文回答问题我们常常使用这样的说法:"狩猎的民族"、"低级的狩猎部落"等等。我们有没有权力使用它们呢?换言之,那个人所共知的古老公式,是不是令人满意呢?毕歇尔说,这个公式根据的是这样一个默认的前提:原始人开始吃的是动物食品,后来逐渐过渡到植物食品。但事实上起初吃的是植物食品:水果、块根。植物食品的天然补充物是一些小动物:贝类、甲虫、蚂蚁等。毕歇尔认为:"如果要寻找向下一阶段的过渡,那可以推测出来,原始人是不难发现从那些落在地上的球茎和硬果中生长出来的植物的,这无论如何不比发明钓竿弓箭或驯养动物更难。"他深信游牧民族应被看作变野了的农人。除去极北方,今天找不到一个不以植物为主食的民族。他还说,游牧民族经济的进程完全取决于地理环境。
1.对文中所说的"人所共知的古老公式",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原始人类经济是按狩猎民族、游牧民族、农业民族的次序发展的
B.原始人类经济指狩猎民族的经济状态,这是一种低级的狩猎部落
C.原始人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D.原始人类经济的各种发展状态是交互错杂的,很少有单纯的形式
2.对文中所说的"下一阶段",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游牧经济阶段 B.采集经济阶段
C.狩猎经济阶段 D.农业经济阶段
3.根据文中信息,下面能够准确表明毕歇尔观点的一项是:
A.原始人是由狩猎逐步发展到农耕的。
B.原始人是由吃植物食品逐步发展为农业经济的。
C.如今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以植物为主食。
D.地理环境决定了有些民族由狩猎发展为游牧民族经济。
4.作者引用"毕歇尔认为"的一段话,目的在于:
A.证明原始人最早是从农业经济发展起来的。
B.表明发现植物可以种植比发明渔猎工具容易。
C.推测人类发展的过程。
D.赞美原始人类不畏艰险,知难而上的精神。
(二)作品结构的分析,思路的把握
(一)考点分析
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要求:
①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
②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
③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二)复习要点
1.辨别体式
【记叙文】
记叙文的结构要抓住六要素,理清记叙的条理,关键是看记叙的顺序。
【说明文】
说明文主要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它的结构层次是由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顺序决定的。
【议论文】
议论文从逻辑思维考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安排内容,按篇章结构分,有并列式,有层进式,有对照式,有总分式。
【散文】
要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把握其结构层次,注重形与神的联系。
2.了解作者安排层次的依据,学会划分层次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4.借助常规,建立位置观、标志观
文章在一定位置上的段落或语句通常担负着一定的责任,起着相对稳定的作用。
文章的内容、结构层次、表达特点常常有某些标志来提示我们。
(三)方法点拨(略)
(四)经典试题分析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a)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b)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c)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d)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e)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已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f)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g)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h)
问:这一自然段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给了标号。下面是对该段思路的分析和图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全段先叙述参观过程(顺叙),再交代选择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共分两层:
(a)(b)(c)(d)--(e)(f)(g)(h)
B.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层:
(a)--(b)(c)--(d)(e)(f)(g)(h)
C.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将来),再介绍坟墓的现状(现在),又追述选择墓地的经过(过去),共分三层:
(a)(b)--(c)(d)--(e)(f)(g)(h)
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共分五层:
(a)--(b)--(c)--(d)(e)(f)(g)--(h)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②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③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④过去语文教学的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对这两点认识不清。(吕叔湘《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
问:这段文字由四句话组成,分别标记为①②③④。根据作者的思路,该段的第一层应划分在哪里?用"/"符号表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