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GCT考试语文基础串讲之语法5
(五)结构混乱表达时因既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造成将两种句式放在一起说,半截转向的现象,即结构杂糅。
例1: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后半截是“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两句式的杂糅。可去掉“为
和出发”)
例2:古往今来,谁也不否认有伟大成就的天才,都是具有刻苦勤奋的精神。(谓语部分是判断句和陈述句杂糅。可在句末加“的”,形成“是……的”强调型结构,也可去掉“是”)
例3: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
(是主谓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可去掉句末的“作者”)
(六)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指代不明)
(2)有歧义
①他请几个营的干部参加座谈会。(“几个”修饰“营”还是“干部”?)
②在休假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的体重逐日增加,最高的达五公斤。(很可能使人误会是逐日增加的量最高有五公斤,这当然不是事实,应把“逐日”改为“都有。)
③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144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
④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如果作者意思是后者,就不如把”一种“提到头上。)
(七)不合逻辑
逻辑错误指不合事理、不合生活逻辑,不合客观事物联系等错误。
1、不符合客观事实
例1:八百多人,几干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
(“八百多人”怎么有儿千条胳膊呢?应将“几千条”改为“千多条”)
例2:他发愤苦读,用三年时间就学完了大学所有课程。(大学所有课程浩翰之极。仅用三年时间学完是不客观的,可去掉“所有”)
2、前后矛盾
例1:今年,我校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参加了“志愿者突击队”。(“都”表所有,而前已限定为“百分之九十”,前后矛盾,应去掉“都”)
3、分类列举不当
例1:出席这次铁路职工代表大会的有青年工人、老工人和妇女。
(“青年工人”和“老工人”,是同一标准划分,而“妇女”是不同标准,不能与前二者构成并列关系可去掉“妇女”)
例2:全体共青团员特别是中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用“特别”一词加以强调的对象应是前面所提概念的部分,与前面形成范围的大小关系,而“中学生”与“共青团员”只能是交叉关系。应将“中学生”,改为“中学生团员”。)
例3:我上街买了牙膏、牙刷和日用品。(“牙膏”、“牙刷”、“日用品”间不是并列关系,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表述,应将“和”改为“等”)
4、前后不一致
例1: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关键在于要加速造就一批专门人才。
(前面用“能否”是两个方面。后面只有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将“要”改为“能否”)
例2:青年男女不再以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以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
(前面是“多寡”“高低”关涉两面,而后面只兼涉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将“能”改为“能否”,“有”改为“有没有”)
例3:学习成绩的好坏是三好生的重要条件,(前面是“好坏”关涉两方面,后面只有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在“三好生”前加上“能否成为”)
5、否定失当
例1:谁也不会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
(“不否认”即“承认”,“承认”的是“长江不是向东流的”,明显不符合客观事实,可将“否认”改为“承认,也可去掉第二个”不“)
例2:难道你能否认你不应该刻苦学习吗?
(反问句的答案在句意的反面。此句如不用反问句。否定是恰当的,但用了反问句。语意恰好相反,可将”不“去掉)
例3: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不“即”任何时候都“,句子表述刚好相反。可将”忘“改为”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