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20:50:15

2015年GCT语文知识之近现代史纲要5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 年)。
    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政治经济任务(1949—1952 年)。
    ①政治任务:全国大陆的解放和政权的巩固。
    第一,建国初期的严峻局势。
    国内:人民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国民党还有百万军队在西南、华南和沿海岛屿顽抗。大批国民党特务、土匪威胁着新兴的人民政权。而且新中国在经济上亦处于全面崩溃的状态。
    国际:新中国得到苏联等国家支持与承认,美国与中国为敌,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的方针,企图扼杀新中国。
    全国基本解放:向华南、西南进军消灭国民党残余军队,在新解放区进行剿匪作战。1950
年,基本上消灭了大陆的国民党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除台湾和一些海岛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全国建立各级地方人民政府。
    2)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 年)。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第一,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方针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
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主义改造的基础。1957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一五”期间,我国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重要项目,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建成了宝成、鹰厦等30
多条铁路和武汉长江大桥。修通了康藏、青藏、新藏等公路。人民生活在“一五”计划期间得到进一步改善.
    ②三大改造的成就和问题。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主要成就是: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背景:新 中国建立初期,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时间、地点:1954
年秋,北京内容: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还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特点: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
    意义:这部宪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第二,三大运动。
    a.抗美援朝运动。
    背景:1950 年夏,朝鲜内战爆发,美帝国主义悍然出兵侵人朝鲜,干涉朝鲜内政,战火燃到中朝边境。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威胁中国安全。
    时间:1950 年10 月至1953 年夏。结果:在中朝军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作用:粉碎了美国的侵略计划,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捍卫了远东新世界和平,使我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b.土地改革运动。
    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时间:1950 年至1952 年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结果:3 亿多无地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
    作用: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c.镇压反革命运动。
    背景:蒋 介石败退台湾时,在 大陆上留下大批反革命分子,他们不甘心失败,疯狂进行种种破坏活动。朝鲜战争爆发后,反革命气焰更加嚣张。
    时间:1950 年10 月至1951 年10 月。目的:巩固人民政权,安定社会秩序。
    结果:肃清了国内的反革命残余势力,取缔了旧社会的丑恶现象。
    作用:社会秩序得到安定,社会风貌为之一新,人民民主政权更加巩固,为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②经济任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第一,建国初期严峻的经济形势。
    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及四大家族的大肆搜刮、战争的严重破坏。
    表现:工农业生产萎缩,全国交通阻塞,物资奇缺,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出现。解放后,人民政府没收了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将他们的企业收归国有,使其转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这样,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二,人民政府为调整和恢复国民经济采取的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经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打击了投机倒把,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解决了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现金出纳平衡;完成土地改革,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自由经营权,实行合理的农业税收政策和价格政策。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合理调整工商业,使
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整编和精简国家机构和人民解放军,节约财政支出;对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树
立了工人阶级在工矿企业中的领导地位,实现了厂矿经营管理的企业化生产技术现代化。
    第三,调整和恢复国民经济的结果。经过努力,到1952 年,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5年GCT语文知识之近现代史纲要5